食環署4月起轉用新誘蚊器釐定蚊患指數 長洲蚊患處於警戒水平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登革熱是一種風土病,在香港常見的傳播蚊媒是白紋伊蚊。本港以往透過誘蚊產卵器釐定蚊患指數,食物環境衞生署自4月起改用新設計的誘蚊器,去釐定誘蚊器指數。
誘蚊產卵器會吸引蚊產卵,署方會計算在器皿內的幼蟲、卵、後來在實驗室孵化的幼蟲等,去計算蚊患指數;至於新的誘蚊器則會直接吸引成蚊掉進其中。
食環署今天(25日)公布,4月份全港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平均為4.7%,顯示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的滋生情況並不普遍,長洲蚊患指數最高,達警戒水平。

食環署指,上月起透過新設計的誘蚊器取代舊有的誘蚊產卵器,直接計算成蚊數量,釐定誘蚊器指數和制定新的密度指數。 (食環署網頁圖片)

食環署指,上月起透過新設計的誘蚊器取代舊有的誘蚊產卵器,直接計算成蚊數量,釐定誘蚊器指數和制定新的密度指數。食環署稱,4月份全港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為4.7%,顯示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的滋生情況並不普遍;而4月份的白紋伊蚊密度指數為1.2,表示在發現有白紋伊蚊的誘蚊器中,白紋伊蚊成蚊的平均數量為1.2隻,顯示成蚊數量並不多。

食環署指,4月在57個監察地區中,52個地區的白紋伊蚊誘蚊器錄得正指數,指數介乎0.8%至25.6%,當中只有長洲 (25.6%)的分區誘蚊器指數高於20%的警戒水平,而該區的分區密度指數為1.4。

食環署指,上月起透過新設計的誘蚊器(左)取代舊有的誘蚊產卵器,直接計算成蚊數量,釐定誘蚊器指數和制定新的密度指數。 (資料圖片/黃詠榆攝)

食環署表示,誘蚊器指數作用與舊有的誘蚊產卵器指數類似,以顯示白紋伊蚊在監察地區分布的廣泛性,但由於新誘蚊器與以往的誘蚊產卵器在設計及運作上均有分別,因此誘蚊器指數並不適宜與舊有的誘蚊產卵器指數作直接對比。至於新的密度指數則顯示在監察地區中,每個發現有白紋伊蚊的誘蚊器的平均成蚊數量,以量化白紋伊蚊的活躍程度。 

分區誘蚊器指數和分區密度指數分別顯示監察地區內伊蚊分布的廣泛程度和密度,而每月誘蚊器指數和每月密度指數分別以該月內所有分區誘蚊器指數和分區密度指數的總和來計算,反映白紋伊蚊在所有監察地區的整體情況。 

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分四級,反映不同程度的白紋伊蚊滋生情況。一級(指數低於5%)表示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的滋生情況並不普遍。二級(指數為5%或以上但低於20%)表示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滋生的情況略為普遍。三級(指數為20%或以上但低於40%)表示監察地區內超過五分之一的地方有白紋伊蚊滋生。四級(指數為40%或以上)表示監察地區內接近一半的地方有白紋伊蚊滋生。

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分四級,反映不同程度的白紋伊蚊滋生情況。 (食環署網頁截圖)

食環署稱,今年會收集密度指數的數據,以協助分析滅蚊工作的成效。在收集足夠數據後,食環署會為密度指數定立相應防治蚊患工作的參考水平。 

食環署發言人指,香港上月剛錄得本年首宗本地登革熱個案,提醒市民夏季有利蚊子迅速滋生,市民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防治蚊患。而食環署已於錄得正指數的相關地點進行防蚊及滅蚊工作,亦已在分區指數達警戒水平的長洲啟動跨部門滅蚊應變機制,與各相關部門及持份者協調防治蚊患工作。

登革熱是一種風土病,在香港常見的傳播蚊媒是白紋伊蚊。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