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老師發公開信:考生不論立場均須論利弊 題目設計符合課程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教育局近日狂轟中學文憑試歷史科一道問及日本侵華是否利多於弊的題目設計偏頗,指提供予考生參考的史料片面,要求考評局取消該試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更斥題目無討論空間,只得弊而無利。
一班現職高中歷史科的老師今日(18日)發表公開信,指該題目要求考生按「根據資料」及「就我所知」,全面地涵蓋試題列明的「1900年至45年間」的歷史事件,非坊間誤解題目只談論日本侵華大戰中的傷亡,一眾老師認為題目設計符合歷史科的課程指引,考生不論取任何立場,均須提出弊與利兩方的論點,加以比較並作結論。
信中又稱,歷史教育要求學生具國民意識及世界視野,應以開放態度討論並納百家之長,望教育局相信老師在課堂上的專業教學,以及學生的史學訓練,有能力處理試題,促教育局深思取消試題的決定,勿漠視考評局既有之專業、獨立機制,動搖文憑試基石之餘,亦為學生帶來無可挽回的影響。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罕有促考評局取消今屆歷史科其中一條涉及中日關係的題目。(資料圖片)

一班現職的高中歷史科老師發公開信,逐點分析被指題目偏頗的歷史教試題,並促教育局再深思取消考題的決定。

公開信中循歷史科的課程理念、評核要求、涉事題目的設計、以及教師與學生課堂上的討論各方面分析,該批教師認為,《課程及評估指引》要求學生有能力分辨事實與見解,辨識偏頗的觀點、隱晦的假設及空洞的論點,並須比較史料,根據顯證提出合理結論,這批老師認為涉事題目與歷屆試題的考評模式無異,符合評核要求。

題目設計要求考生多方面運用史料並闡述論點 切合課程指引

有指涉事題目「1900-45 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試參考資料 C 及 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所提供的史料僅得1905年及1912年的文章,資料片面,現職老師認為,題目清晰要求考生需運用「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即答題需涵蓋中國晚清、民初、軍閥混戰、南京十年及抗戰階段等眾多歷史事件。

至於楊潤雄提到的「只有弊沒有利」言論,前線老師認為,按《課程指引》,考生不論選擇同意或不同意,均必須提出利與弊兩方的論點,加以比較並結論,符合指引中「建立確切的歷史觀點與視野」的要求。考生亦須詳細闡述這些影響「如何」以及「為何」屬於正面或負面,符合指引中要求學生恰當選用史料,提出合乎邏輯的論點。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早前召記者會,罕有要求考評局取消今屆歷史科其中一條涉及中日關係的題目。(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教育局應信教師專業、學生有能力處理史料

公開信中亦談及,老師日常課堂上的教學要點,指引清楚列明在教導「中國的現代化與蛻變」,學生須識別晚清政府及南京政府的主要改革,並能評價辛亥革民及五四運動對中國的意義。而在「日本及東南亞的現代化與蛻變」的課節,則需按日本二十世紀初的社會概況,分析軍國主義的興起及其對亞洲影響,意味學生歷經三年高中課程後,有能力處理該試題,並作出具識見的判斷,包括分析資料的立場是否有偏頗,公開信促教育局相信教師的專業教學,以及學生具歷史知識處理試題的能力。

促教育局三思取消試題決定

該批教師認為,討論試題中談及的歷史時期,並非只包括大戰中的傷亡、犧牲,便能全盤蔽之,而歷史科在培養學生國民意識之餘,世界性的視野也是必不可少,重要的是以開放的態度面對歷史觀點,討論並採納百家之長。

教師直斥,教育局現階段貿然取消試題是「匪夷所思」,漠視考評局既有之專業、獨立機制,動搖文憑試基石、亦為學生帶來莫大困擾,形容局方做法不公且令人擔憂。教師促請教育局深思上述決定,切勿因未有定論的觀點使孩子淪為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