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成求診醫護無戴手套 針刺沾血或需服藥預防愛滋

撰文:張善彤
出版:更新: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愛滋病病毒(HIV),均可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播的。醫護人員經常接觸病人,臨床上遇到針刺意外、不慎接觸病人血液和體液,便可能有染病風險。衞生署預防治療診所於1999至2013年,分析1,500名曾求診的醫護人員對上述意外的處理方法,發現近9成意外在清潔或收拾器具時發生;手套使用率僅6成。該批求診的醫護人員當中,雖然沒有人確實染上乙肝、丙肝及HIV,卻反映醫護的保護意識偏低,建議採取適當的預防及控制措施,包括於員工培訓中解釋做足保護措施的重要性、提醒員工切勿套回用過的針咀等。

醫護人員應以有蓋針盒存放曾使用的針筒。(Getty Images)

衞生署研究團隊由1999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集1525名因職業性針刺意外和黏膜接觸病人血液和體液,而於衞生署預防治療診所求診的醫護人員進行研究。團隊透過2份問卷調查,了解醫護人員如何接觸病人,發生意外後的處理等。研究發現,常見發生意外的醫護包括:牙科人員(36.8%)、護士(33.4%)、病房或診所輔助人員(11.6%)等。而最易發生意外的地點依次序為:公共診所或實驗室(34%)、公立醫院(28.3%)、私人診所或實驗室(12.1%)、以及私家醫院(1.5%)。

近9成職業性針刺意外和黏膜接觸病人血液和體液意外,發生在清潔或收拾器具的過程。(資料圖片)

近9成意外因清潔或收拾器具引起

研究同時發現,88.9%意外與清潔或收拾器具有關,最常見工具包括:針筒(48.1%)、牙科器械(20.7%)及刺血針(7.7%),超過8成屬於輕微意外。

近一半傷者會於意外後2小時內求醫。求診醫護人員當中,48人接受HIV相關預防藥物,當中包括14名(38.9%)曾接觸HIV感染者的血液或體液,而需服用預防藥物,但由於部分人服藥後感不適,僅73.1%,即19人完成整個療程。經過6個月的覆診,沒有錄到醫護人員感染乙肝、丙肝和HIV新增感染個案。

事實上,許多意外均可透過採取適當預防及控制措施避免,例如切勿套回用過的針咀、於員工培訓中強調保護衣物的重要性。

職業安全健康局有一套專為醫護人員的預防及控制策略,包括:

小心處理針筒及刀片,所有已使用的針筒及 刀片必須棄置在有蓋針盒內,針盒盒蓋的活 門應採用單向式設計(即只可放進);
切勿套回用過的針咀 ;
佩戴手套及保護衣物;
應假設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或其他醫療廢 物均帶有傳染性病原體並採取最嚴格的防護 措施。當需要接觸病人的體液或體液溢出時,須佩戴口罩及眼罩以免被體液 觸及口鼻或眼睛;
避免用手接觸眼睛及口鼻;
定期清潔及消毒工作地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