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市下制勝 獨立書店憑多元體驗吸「文青」客
疫情浪潮下,大眾書局在三月宣布,全港16間分店全部結業,超過40年歷史的書店倒閉,不少書迷大嘆可惜。大型連鎖店書局都寫下終章,獨立書店在香港如何立足?隱藏於錦田菜田中的比比書屋,以聚集書友、分享生活為主題,建立成一間有個性、有人情味的小書屋。老闆Ringo坦言,大型書店結業有機會令整個出版界、書店界唇亡齒寒,而書屋單靠賣書亦不足以維持每月支出,他靠什麼繼續營運書屋?進入這個世外桃源,聽聽他們的故事。
疫情中的「世外桃源」
周五的上午,記者踏着田間的石屎路來到比比書屋,屋外圈養着數隻山羊,老闆娘Teresa從屋內步出,著我們脫鞋內進。「老闆喺出面維修緊,要等陣!」Teresa說着,一邊將剛泡好的茶遞給記者及攝影師。置身洋溢暖光的小書屋,讓人明白為何願意長途跋涉來到這裏。
比比書屋一般只開放周五和周六,Ringo和Teresa平日會安排其他事務,好讓退休日子過得充實。雖然書屋每周只開放兩天,但人流一直很穩定。直到三月,到訪的書友甚至比過去數個月多:「反而呢幾個禮拜,閒日多咗人嚟。」Teresa笑言本來很高興書友們在疫情下,仍然來支持他們,但現在卻又因疫情急轉直下擔心起來。
訪問途中,有兩位小朋友突然「闖入」,原來是比比書屋的鄰居,他們因為停課要留家,也常常來書屋「客串」一下,Teresa解釋,停課和彈性上班時間都令人流增加,「一般我們不招待小孩,怕破壞寧靜的讀書環境。」
主題型書屋 吸引「文青」屬始料不及
「我們是一間主題書屋,我們喜歡的主題就放進去。」Ringo說。不難發現,比比書屋的分類與一般書店不同,一般書店通常是「人文」、「科幻小說」、「金融」等等,這裏看到的卻是「當西方遇上東方」、「生命規劃」、「活得不耐煩」這種新鮮的分類。Ringo認為大型書店書類較單一,他們則會選擇與書屋格調相若的書籍,關於心靈、生活的類別,亦有「24節氣好日子」這類農作相關的工具書。
到來的書友,多是書屋長期捧場客,客源不乏「文青」,Teresa回想書屋開業之初,本以同齡退休人士為目標客群,怎料吸引了一眾「文青」捧場,現時最主要客群是20多至40歲的在職人士,因為工作忙碌,喜歡在假日到訪「世外桃源」,離開一下日常急促節奏:「覺得(書屋)係佢哋嘅夢想,嚟到都話『你就好啦,我都想咁樣』。」Teresa認為客群變得明確,反而更容易經營,來過的年輕人也會向朋友推介。但雖如此,書屋賣書的收入,僅佔書屋整體收入三至四成。
賣書僅佔收入3至4成 多元體驗制勝
兩位書屋掌櫃直言,每月收入足夠達到收支平衡,不過當中賣書的收入只佔三至四成,其餘收入來自出售茶具、文具等雜貨,舉辦不同工作坊、出租活動場地給學校、教會等等,有時學校活動亦會帶動賣書進帳。Ringo認為單是賣書也許不能滿足人們逛書店的期望,Teresa也認同,指現時逛書店對人而言,是一種格調,因此書屋亦在賣書以外,建立一個分享閱讀、分享生活的平台,好讓書友的享受和書屋的收入,都不止於「書」,亦離不開「書」。
正如甫進書屋時,Teresa便泡了一壺茶與記者分享,她每次都會這麼招待每位書友,小吃和茶都是免費的,若果對茶葉、茶具有興趣,亦可即場購買。不過他們則建議小書店也可以提供收費小吃,增加收入。Ringo亦建議獨立書店可以加入一些貼題、與書屋氛圍較近的產品,令書店多一點色彩。
書屋的特色活動都圍繞分享、生活,例如「以書換菜」、「共食」等等,舉辦的工作坊亦與書屋主題一脈相承,包括靜觀、讀書分享會、音樂會,甚至紮染、農作等等。透過各類特色活動,書友對書屋有歸屬感,Ringo感恩經營的回報不止金錢,更是與書友的連繫,和翻風落雨時收到的關心。
獨立書店更易生存 冀傳承書店文化
獨立書店「奇」在各有特色,Ringo亦有感靈活的小型書店比起連鎖書店更易生存。大型書店人手多、租金貴,單是這兩項可能已佔成本八成,而且囤積書本多,資金不太流動,Teresa嘆書店經營艱難,打書釘的地方愈來愈少。Ringo亦擔心大型書店結業令出版界、書店界面臨唇亡齒寒的局面。「(書店業)係一條鏈,有寫書嘅人、編書嘅、印刷嘅,呢幾十年其實都冧咗好多,文字工作唔易做。」他擔心知識層面隨書店的減少愈趨薄弱。
「啲人好似愈嚟愈叻,咩都識,查Google咩都搵到,但係佢有冇好用心去鑽研,以至可以同人分享、教人」比比書屋著重書友之間的互動,希望人讀書後可以應用,正如書屋「晴耕雨讀」的宗旨,將閱讀融入生活。本身為愛書之人的兩位掌櫃,希望「書店」這種文化傳承不會消失,亦期望更多人願意加入這個行列。
記者於3月27日到訪比比書屋,書屋一度因應疫情暫停開放,近日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