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洲爭議.懶人包】發展計劃疑團未解 愈揭愈多變爭特首戰場
新界西票王朱凱廸當選立法會議員後,因人身安全受威脅,需入住警方安全屋,矛頭直指新界土地爭議,尤其是橫洲公屋發展風波。整場風波的開端,要追溯到2012年政府開展元朗橫洲發展的可行性研究。
隨事態發展,這場風波或發酵成為特首選戰的另一個主戰場。特首梁振英一日內與兩司長口徑不一,終令梁要與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運房局局長張炳良等人召開聯合記者會。
梁振英在記者會上承認是由他應運房局建議,於2014年初拍板將1.7萬個公屋單位,「縮水」至第1期先興建4,000個單位;他更在記者會尾聲哽咽,惟仍未透露由他插手成立的工作小組,所處理的20、30個發展項目名單。
而張炳良則指,房署曾先後四次就橫洲項目游說地區人士,但最關鍵的第三次,卻沒有紀錄。
朱凱廸在選舉期間,一直強調要挑戰「官商鄉黑」勾結的霸權。事實上,新界土地的議題非一日之寒,破壞農地、非法傾倒泥頭、貯存貨櫃,甚至霸佔官地等事件都屢見不鮮。不過,多年來跟進及介入土地糾紛的朱凱廸高票當選,惹來人身安全威脅,反映新界土地發展問題已到了必須正視的時刻。
橫洲公屋發展計劃爭議持續數年,政府最早於2012年開展可行性研究,直到2013年有傳媒報道,房屋署研究在橫洲一幅33公頃的棕地上興建1.7萬個公屋單位,政府才承認計劃。
棕地(Brown Field)一般指已改用作其他用途的荒廢農地,近年有意見認為若要發展新界,應先開發棕地,以減低對環境的影響。至於綠化帶(Greenbelt),按城市規劃委員會的規劃指引,是以保存現有自然景觀及作為市區的緩衝地帶為目的而劃定。
放棄棕地 改向綠化帶開刀
政府在橫洲公屋發展研究中,本來擬定在33公頃的棕地上興建1.7萬個公屋單位,但後來向鄉紳「摸底」後,卻轉向發展綠化帶,為4000個公屋單位,不僅與保護環境的規劃原意背道而馳,也引起逼遷非原居民村的爭議。
值得留意的是,梁振英2013年起親自主持跨部門工作小組,統籌橫洲及皇后山的土地發展,職能與曾俊華轄下的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類似,卻未有交代工作小組與委員會之間的職權關係,予人繞過曾俊華主理土地供應的觀感。他其後又將曾俊華拉落水,稱自己只負責高層次、方向性的決定,具體細節則是曾俊華轄下委員會的責任。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發言人當晚回應指,財政司司長是工作小組的成員之一,但未曾出席小組會議,而督導委員會得悉地區人士對橫洲的發展計劃有不同意見,但沒有將橫洲發展計劃以分期形式進行。
梁振英拍板縮規模 「摸底」細節未公開
事件持續發酵,終迫使政府高層開記者會交代。梁振英在記者會上承認,將計劃「縮水」至第1期先建4,000伙的決定,由他應運房局建議柏板,更在記者會本應完結時,主動回答記者提問,哽咽說出「我哋做出黎嘅成績粒粒皆辛苦」。而張炳良亦承認,房署在與地區人士「摸底」後,先提出興建第一期的4,000個單位。
不過,記者會上,梁振英始終未交代由他統籌工作小組而處理的20、30個發展項目內容,公眾未能知悉到底當中會否有其他具爭議的發展項目;而張炳良提到的4次房署「摸底」,最關鍵的第3次牽涉將1.7萬個單位的目標,改為第1期只發展4,000個,卻竟然沒有紀錄,亦是另一個記者會後的疑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