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負責教院風波獨立調查 李澤培:查社會爭端 傳召權是關鍵
李澤培帶來2007年《與香港教育學院有關的指控調查委員會報告》實體本,封面頁背有法官楊振權的親筆簽名,紀念由二人撰寫的成品。2007年教院風波,教院校董會否決與校長莫禮時續約,多名教職員指控政府迫令他們支持教院與中文大學合併,亦指控教育統籌局(現改稱教育局)官員不滿教院職員撰文批評教育改革,要求校方把他們辭退。
時任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和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成為眾矢之的,爭議亦從教育界燒到政界,社會質疑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受侵蝕。風波擾攘一個多月後,時任特首曾蔭權決定成立獨立調查委員,為調查三個指控是否成立:李國章施壓教院與中大合併、教統局官員施壓要解僱在報章發表文章的職員、李國章要求教院副校長陸鴻基譴責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簡稱教協)。
報告在同年6月出爐,裁定羅范椒芬曾向教院校長莫禮時要求,約束葉建源和鄭燕祥批評教改的言論,侵犯學術自由。至於教統局官員及李國章對教院削減撥款,迫使教院與中大合併的指控則不成立。當時羅范椒芬已轉任廉政專員,她在報告出爐後辭職離開政府。
委員會應把爭端「講清講楚」
回看當日的聆訊,李澤培已忘記不少細節,但仍為當中意義而自豪。他指出,把爭端講清講楚是成立調查委員會的用意,根據《調查委員會條例》成立的委員會具司法職能,由特首訂出職權範圍,委員會不得越界,不過基於法律條文,在律師團隊及秘書處協助下,可由委員會自行拿捏深淺輕重,以查明真相。因為有清晰條文賦權,「有權去安排要怎樣的調查方案、準則,我們先去展開工作,不會盲摸摸就去聽聆訊。」委員會的聆訊公開,投訴方與被投訴方均有代表律師團,「人人都聽得,所以好透明。」
提到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工作,李澤培多番圍繞「人證」、「物證」和「以事論事」。他強調,委員會須聆聽及分析正反方理據,故傳召證人權力尤其緊要,任何涉事人無論個人意願如何,都必須出席聆訊,如委員會獲告知政府有隱瞞文件,都有權索取,即便牽涉到政府機密文件不能向公眾公開,「都要交給法官、委員會看,看完之後滿意、不滿意,會在報告中交代,但不能不交出。」
檢討修例需追溯源頭
現今當局堅拒為牽動全港的修例爭議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屬意另起爐灶,設立「獨立檢討委員會」。李澤培表明不想猜度及批評當局的盤算,亦認同今次的社會爭議牽連更廣、更複雜,「但講到如果無某些職能會否達到某個後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啦,你給碟爛豬肉就會煮碟爛豬肉。」他認為,究竟在條例以外新建立的委員會,有什麼權力、如何產生出來都不知道,要從頭構思,政府要說服社會為何棄用行之有效的成文規範,「為何新創意的好些,可達到更好目的?」否則徒添公眾懷疑「有隱瞞」、「不可告人」。
坊間倡設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李澤培認為有兩種意見,調查警務人員的行為或調查政府修例工作開始至今的決策始末,「我會覺得,不應該由6月開始,而是由政府呈交草案開始,所謂徵詢民意到一路發展,立法會爭議過程,一連串不能斬斷,都要看回前因先有後果。」
單靠法律不能解決這場不幸 最有能力去主導的是政府 我們商會希望可以快些和平 讓香港回到以前活潑、有生氣的香港
回看去年2月,政府拋出修例建議後,隨即引起極大爭議,更定下只有短短20日諮詢期。李澤培說,國際商會香港區會研究多時,過了諮詢期到5月才發表意見,去信立法會議員反對修例。「廿年來都未能達協議,箇中千頭萬緒,何苦幾個月內急急搞掂?是否真能點石成金呢?」他覺得反修例浪潮比起2014年的佔領運動更巨大,分別在於2014年爭取原本沒有的普選,但修例卻影響深遠,加上內地司法制度的不公,令不同界別的香港人不信任和恐懼。
修例從「暫緩」、「壽終正寢」到「正式撤回」,算是告一段落,但引起的社會爭議卻未完結。「這個才是麻煩」,李澤培直指,風波中人人都說過去半年香港法治受衝擊,影響經濟信心,但先要界定何謂法治。英文的「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都可以翻譯成「法治」,李澤培所指的是前者,是一種精神,而並非後者「以法律去管治或執法」。
「商界憂法治不止擔心治安」
「騷動是穩定和治安問題,當然對日常生活有影響,投資人亦會擔心人身安全,但這只是『rule of law』的一部份。」他說破壞、放火等破壞治安行為不對,但這並非衝擊法治的全部,「我們說示威都要和平理性,正是如此,不會去接受暴力……另一方面,你講暴力、治安,為何鏡頭、新聞之下,那麼多人投訴,他們被警方不合理對待,這些為何政府又不覺得、不出來講。」
李澤培直指商界擔心的並非只是治安問題,外國企業正觀望「香港還是否以前的香港」,那個有法治、司法獨立,經濟、資訊都是自由流通的城市。國際商會香港區會曾在去年7月發表措辭嚴厲的公開信,譴責「7.21」元朗襲擊事件,認為事件令香港法治之名淪為笑柄,呼籲成立由法官領導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到政府引用《緊急法》訂立《禁蒙面法》後,商會再發聲明,指立法引起國際商界極度關注,未來香港能否繼續成為理想的商業地點,不確定性增加;政府未有滿足示威者及其他市民提出的訴求,同時,市民亦對當局在執法過程中過度使用武力和濫用權力感到不滿,令情況惡化,令香港的每一個人都會是輸家或失敗者。
用同理心共尋出路
從去年6月至今,已有超過7,000人在修例風波中被捕,約四成是學生。從1962年開始工作至今的李澤培,並無選擇放棄與他相隔幾個世代的年輕人,他引用《論語》「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着年輕人不要因為一時的憤怒,而忘記自己安危和家人處境,而要愛惜自己和家人,以及更要有耐性和理性,「很多事情要堅持,但不要激烈,因為激烈情緒很容易做錯事,應該冷靜、團結,團結志同道合的人去找出口。」他擔心年輕人習慣網絡的節奏,變得失去耐性,加上網上難辨發言者的身份,可能會有人故意煽風點火,「以兵法來說,要激怒對方,才會撞板。」
若從去年2月開始計算,修例的爭議和風波擾攘了近一年,身處中環商廈高層俯瞰着維港的李澤培,直言仍看不到平息的方法,「單靠法律不能解決這場不幸,講來講去都是尊重同了解對方,要用同理心去處理問題,並不能下下動武,哪一邊動武都不對,好多事情不動武可能就不會發生,政府真是要想個辦法,最有能力去主導的是政府。我們商會希望可以快些和平,讓香港回到以前活潑、有生氣的香港。」
上文節錄自第19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月13日)《曾負責教院風波獨立調查 李澤培:查社會爭端 傳召權是關鍵》。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