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者:STEM活動欠實用、港科研有危機 盼大豆「種出」科學家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港府積極推動創科發展,惟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專業顧問劉國智直言,香港STEM活動多屬興趣班,非真實應用,而「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2018)最新數據顯示,港生科學平均分下跌,形容香港科研有危機,為協助培訓科研人才,他將與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兼農物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合作,以種植大豆為題的STEAM教育計劃,編寫能與中學課程掛勾的教材,長遠增加學生對科研興趣,培訓未來科學家。
計劃獲大教育平台及多名教育界人士支持,試行兩年後得教育局優質教育基金撥款,約一千名本港中學生可在未來三年免費參與大豆科研計劃。同學的學習成果將在農田試行,有機會貢獻農民,甚至為地球環境、人類糧食出一份力。

+6

雖然各校及政府均積極推動本港STEM(STEM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而STEAM 則包括藝術(Art)),然而不少只屬活動性質,與實際科學發展難有直接關係,林漢明認為,大學科研不應停在象牙塔內,可與中學教育連結,提升中學生對科研的興趣;由於大豆是世界重要作物,亦是全球動物飼料的重要原材料,配合根瘤菌種植可舒緩土壤及空氣污染,橫跨農業、經濟及環境議題。

推大豆科研計劃 鼓勵學生失敗中成長

故他過去兩年試推大豆科研教育計劃,目睹同學熱愛提問及主動探究,認識到農業面對的限制、全球經濟、環境及糧食問題等。他直言,「同學種大豆失敗機會高,一間學校可能種得出幾粒是好的,但失敗經驗在課堂上學不到」他鼓勵同學從失敗中成長,整合通識、地理及生物等科知識解難,感受科研真諦是造福人類:「通識重點是尋找方案,科研重點是改善人類生活,令世界變得更好。」

若種出新品種大豆 成果可走出課室在農地試行

林漢明透露,今年將向學生提供經人工傳播花粉雜交的種子,若同學成功培育出結合南非大豆抗病及中國大豆抗罕特性的新品種大豆,其學習成果可走出課室,在農田試行,貢獻農民甚至人類。

有中學理科任教經驗的劉國智直言,香港STEM活動多屬興趣班,非真實應用,直言PISA最新數據顯示,香港科研有危機,課堂對學生的刺激減,希望是次計畫可為香港教育帶來新元素。計劃由大學科學家帶領中學生進行科研,再在農田實驗及應用在現實(大豆轉化成醬料),劉會在考慮中學配套及課程需要,將計劃內容與中學通識、生物等課程掛勾,編制以大豆為題的教材,供日後教育之用。擁考評局中學生物科校本評核監督經驗的他稱,未來希望活動可列入SBA,令更多學生受惠。

↓ ↓ ↓ 按圖參考「STEAM@Soybean」活動詳情 ↓ ↓ ↓

+6

大教育平台董事戴希立形容「推動科研及STEAM教育需動員整個社會,除了要有更多團體支持,亦要有科學家願花時間培育下一代」,考慮到普遍港生對食品生產及農業認知少,難接觸STEM相關行業,冀計畫令同學在體驗中學習,感受科研的吸引力。

「STEAM@Soybean」計劃獲教育局優質教育基金撥款220萬元,連同善德基金支持,未來三年料可讓30至40間本地中學,共900至1200名中三至中五生受惠。參與者除可嘗試培植新品種大豆,亦有機會到內地西北農村或華南企業作實地考察交流,再自訂與大豆相關的科研題目做實驗。可行建議將會在合作農田中試驗。有意帶領學生參與的教師,可在本月18日及下月15日上午約10時,到中大鄭裕彤樓1A演講廳出席免費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