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醫院六成緊急通波仔由休班醫生完成 醫生:救返一家人好值得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瑪麗醫院平均每年接收約1,800懷疑心臟病發或心肌梗塞人次,當中約600至700人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瑪麗醫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譚礎璋稱,隨着人口老化,接受緊急「通波仔」手術的人次按年上升約10%,由2010年的80多宗,升至去年的130多宗,其中有六成手術不在辦公時間進行,需由休班醫生「捱義氣」趕回醫院操刀。
譚礎璋及另一名瑪麗副顧問醫生黃曜東均表示,「要做緊急通波仔嘅病人,全部都係九死一生。」即使在休班時間工作,令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只要能病人能起死回生,便在所不辭。該院心臟科註冊護士陳俊安坦言:「有時做到三更半夜都會䒐䒏,但見到病人成家坐晒喺手術室出面,會覺得自己嘅工作好有意義。」

譚礎璋稱,每次「通波仔」需由至少2名醫生及2名護士負責。(李恩慈攝)

瑪麗醫院在2010年開始提供24小時「通波仔」手術服務,屬全港首間。團隊除了上班及候召時間(on call)完成「通波仔」手術,有時因緊急情況難以調配足夠人手,即使醫生已休班,亦有隨時候命的心理準備,甫接報便要趕到醫院搶救心臟病發的病人。過去近10年,六成緊急「通波仔」個案都有賴團隊休班期間的付出。

24小時通波仔 心臟科醫生:曾連踩40多小時

談起10年來的辛酸事,在坐的醫護人員不約而同表示「瞓唔好,驚隨時響機;邊度都唔敢去,甚至唔敢入戲院睇戲。」瑪麗醫院心臟科病房經理陸慧心說:「試過一踏入家門口就收到call,又衝返去醫院,來回3次先真正返到屋企。」譚礎璋稱,他曾經試過不眠不休工作40多小時、連續1個月無法放假。

瑪麗醫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譚礎璋及黃曜東均表示,「要做緊急通波仔嘅病人,全部都係九死一生。」即使工作令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只要能病人能起死回生,便在所不辭。瑪麗醫院心臟科註冊護士陳俊安坦言:「做到三更半夜有時都會䒐䒏,但見到病人成家坐晒喺手術室出面,會覺得自己嘅工作好有意義。」

黃曜東憶述,在他初入行時,有一名病人在醫院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期間,突然心臟病發,即場暈倒,心跳停頓。黃曜東接報後立即趕到病房,一邊與急救團隊為他施心外壓,一邊跑到心導管室,隨即進行「通波仔」手術,在30分鐘內順利完成救治。黃表示,該名病人是家庭經濟支柱,那次救回整個家庭的經歷,成為他之後在心臟科團隊工作的動力。

譚礎璋說,2015年的醫學文章顯示,病人經24小時「通波仔」手術或配合藥物療法,存活率比過往病人高出約三成。陸慧心補充,現時心臟病人的住院時間,由2010年前的7至10日,縮短至現時的4日,變相大幅提升心臟科病床的運轉及使用率。

黃曜東表示,救回整個家庭所帶來的滿足感,成為他的工作動力。(李恩慈攝)

院前心電圖檢查 治療時間縮短20分鐘

2015年,瑪麗醫院以先導形式提供「院前心電圖」檢查,由救護員在救護車上,為有心臟病發跡象的病人即時進行心電圖掃描,並傳送至醫院的急症科及心臟科醫護人員。如醫生懷疑該名病人屬心臟病發或心肌梗塞,便會為他騰空心導管室、跳過入院的行政程序,盡快進行手術。譚礎璋稱,「院前心電圖」檢查令Door-to-Balloon Time(即病人由到達醫院至完成手術的時間)由超過100分鐘縮減至80多分鐘,已經符合90分鐘的國際標準。譚續說,期望未來可進一步縮短至60分鐘,會考慮在急症室設立快線,免卻照X光等步驟。

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得到醫管局頒發的傑出團隊獎。(左起:瑪麗醫院心臟科病房經理陸慧心、心臟科註冊護士陳俊安、心臟科副顧問醫生譚礎璋、心臟科副顧問醫生黃曜東)(李恩慈攝)

為救治心臟科病人爭分奪秒,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得到醫管局頒發的傑出團隊獎。譚礎璋表示,對於團隊成員的工作熱誠及無私付出感到自豪。而陸慧心則說,跨專科協力合作是瑪麗醫院的特點。現時,瑪麗醫院心臟科有5名專科醫生及9名護士。

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得到醫管局頒發的傑出團隊獎。(李恩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