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虐待兒童會:接獲211宗懷疑虐兒個案 近8成施虐者為兒童親人

撰文:侯彩琳
出版:更新:

兒童成長問題值得社會關注,防止虐待兒童會過去一年推行「求助及親子支援熱線」,讓公眾舉報懷疑虐兒個案;該會今日(20日)公布數據顯示,於2018至2019年度共接到211宗為懷疑虐兒個案舉報,涉及246名兒童,而在這些個案中,當中有79%懷疑施虐者是兒童的家庭成員。

防止虐待兒童會會建議政府探討實施專業人士強制性舉報機制的可行性。(侯彩琳攝)

防止虐待兒童會過去一年繼續推行「求助及親子支援熱線」,讓公眾舉報懷疑虐兒個案。防止虐待兒童會今日(20日)公布,於2018至2019年度共接到1,244宗熱線舉報及諮詢,當中有211宗為懷疑虐兒個案,涉及246名兒童,當中有28%兒童年齡介乎3至5歲,其次有23%年齡介乎6至8歲。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黃翠玲指,因還有大量個案隱藏在社區,故估計數字未能反映真正虐兒數字。

而在這211宗懷疑虐兒個案中,涉及262名懷疑施虐者,當中有79%懷疑施虐者是兒童的家庭成員,包括父母、祖父母、姐妹、繼父。其中最多的為母親,佔29%。黃翠玲解釋,母親是兒童的主要照顧者,有時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便發洩在孩子身上。而父母是兒童最親近的家庭成員,若家長虐兒,會導致兒童對家長失去信心,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低落,人際關係出現問題。

性侵案佔虐兒個案11%

同時,在這些個案中,身體虐待個案的比率最高,有53%;其次分別包括多種虐待,佔14%;心理虐待佔13%,性侵犯佔11%。防止虐待兒童會亦指,今年度多種虐待個案及心理虐待個案數字較去年均有上升,分別上升五成及四成。

黃翠玲指出,身體虐待往往和體罰有關,某些家長以體罰為管教方式,惟現時研究指出,體罰會導致兒童自信心低落、影響兒童大腦發展、學會以暴易暴,甚至親子關係疏離,更難管教。

而心理虐待個案數字雖然較低,但並不代表不嚴重。黃翠玲解釋,心理虐待個案較難被辨識,心理虐待兒童亦令兒童缺乏信心,感到自己不被愛。黃翠玲又指,在個案中,有初小學生父親以利器指嚇孩子,雖然父親並非真正想以利器傷害孩子,但孩子已感到恐慌,構成心理傷害。

防止虐待兒童會建議政府探討實施專業人士強制性舉報機制的可行性,設立清晰的兒童心理虐待法例,同時,設立法定型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及為性罪犯提供強制治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