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研究指七成學生理財風險承受力不足 影響上流、延續跨代貧窮
青年向上流成為近年社會重要議題,嶺南大學(嶺大)一項研究發現,七成受訪學生的理財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即學生未必願意承受最大的風險,以爭取更有利的回報。嶺大研究生院研究助理教授朱岳峰提到,家庭經濟能力較差的青少年,會傾向作出較低風險的決策,或會影響個人作出更好的投資決策,青少年因此難以向上流,亦有機會令跨代貧窮延續下去。
是次研究於2018年9月進行,抽查本地六間中學,共330名家庭經濟能力較差的中學生,受訪者年齡介乎13至17歲,以量表及問卷形式進行,並了解受訪中學生的個人背景,從而評估其個人的理財風險承受能力。
家庭月入影響個人自信心 青少年傾向作出低風險的決策
朱岳峰提到,是次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因素、心理因素及認知因素,對於青少年的理財風險承受能力有顯著影響。其中,調查數據顯示,只有2.1%受訪學生,成長於家庭月入超過四萬,即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其餘有88.6%受訪學生均來自家庭月入低於兩萬的基層家庭。
家庭經濟能力較差青少年 傾向畢業後直接投入社會工作
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經濟能力較差的青少年,傾向作出有風險的決策可能性較低,例如這些學生不會考慮自主創業,反而會傾向中學畢業後直接投入社會工作。他認為,來自經濟能力較差家庭的年青人,容易因為家庭背景和眼界不足令其欠缺信心,或對未來存有較低的積極性,這類型的投資決定,或會使他們未能脫離固有貧窮,以及有機會令跨代貧窮延續下去。
另外,調查數據亦顯示,不足一半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有較高的語文能力;只有不足三成受訪學生有較高的主觀財務知識、一成受訪學生曾參加過5個或以上的金融課程或工作坊。朱岳峰表示,這些因素均會令他們的理財風險承受能力較低,而性別、父母持有的學歷、個人客觀財務知識,則對理財風險承受能力沒有影響。
建議學校加入模擬投資工作坊 為學生建立正面的理財風險承受能力
朱岳峰表示,本港學童的理財風險承受能力不足,是阻礙青少年向上流動的原因之一,認為政府應透過教育協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理財風險承受能力,建議政府改革中學教育,加入與理財相關的實務學習和實踐機會,例如模擬投資等的工作坊;從而令出生基層的青少年盡早了解社會運行規則,以建立正面的理財風險承受能力,增強自信,改善對未來投資路向及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