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19】羅致光:租津不一定有效 政府持開放態度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透過現金津貼,為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人士包括輪候公屋人士提供支援,並研究將津貼恒常化。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今早出席港台《千禧年代》時表示,目前輪候公屋時間約五年,未來兩至三年公屋供應不可能紓緩輪候情況,故有必要研究「租津」支援。
羅指,租津涉及副作用,包括措施會否令業主加租,以至令業主保養動機減少,樓宇失修問題嚴重等,不一定有效;政府2020年前會做研究、諮詢,目前對措施持開放態度,即使日後落實也會有先候次序。
被問到「輪候公屋三年」是否取得津貼的重要指標,羅形容是「幾主流的意見」,但又稱若未來十年將公屋輪候時間縮減至三年,屆時未必需要推出租津,未來將與運輸及房屋局商討政策。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資料圖片)

政府於《施政報告》提出,於2020學年起按年增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名額1,000個,目標是至2022學年提供合共1萬個名額,達至政府承諾的「零輪候」目標。現時到校學前康復計劃的服務名額已達7,000個,羅致光表示現時輪候服務時間不足半年,有信心名額增至9,000個時可達「零輪候」,對落實計劃目標感樂觀。

另外,政府在八月推出一系列基層紓困措施,包括向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生果金及在職家庭津貼申領者,額外發放一個月津貼,羅期望撥款可於年底前獲立法會財委會通過,並在批出撥款後一個月發放津貼。

反修例風波持續超過四個月,羅致光指,暴力衝突令警務人員及年輕人都受傷,但使用暴力只會將社會推向深淵。他認為爭取理想與訴求,如民主及政改等,是需要時間及平心靜氣處理。他同意,事件中政府責任最大、角色重要,但政府需要平衡各方意見,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作出決定時需顧及「一國」層面,「一國層面有相互影響,唔係只睇自己」,呼籲年輕人要理性思考,減少情緒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