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通車一周年 車流量僅達最低估算一半 學者:無得救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耗資千億興建,屬於國家級工程的港珠澳大橋,今日(24日)正式通車一周年。雖然啟用之初,大橋曾有大量內地旅客出入,一度迫爆東涌。但熱潮過後口岸開始回復平靜,車流量更僅及初時預計最低車流的一半,而相關收費更未必足夠繳付每年營運開支。
有經濟學者認為,大橋當初高估車流量,現時即使口岸出入境人次達標,但亦只會成為旅遊景點實際經濟效益不大,形容為「大白象工程」直言:「無得救」,因為收益無法支付營運開支。

號稱國家級工程的港珠澳大橋,耗資千億興建。(資料圖片)

港珠大橋去年10月24日通車,根據運輸署、運輸及房屋局、大橋管理局數據,截至今年10月7日,大橋總車流量達約144萬,即平均每日4,115架次。

不過翻查2008年,政府為大橋撰寫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當中指大橋通車初期,車流量估計為每日9,200至14,000架次,即每小時383架次至583架次。換言之,即現時大橋的車流量,連當年的最低估算亦未及,而且更只有一半。

至於人流方面,根據入境處資料,截至今年9月30日,一共逾2千萬人出入境,即平均每日近6萬人次。根據2008年估算的日均55,850至69,200人次,現時情況符合預期。不過,連接大橋口岸的B4及B6巴士,翻看新大嶼山巴士網頁,卻開始減少班次。

2017年廣東省發改委發布的文件披露,大橋一年的總營運成本,高達約22億元人民幣,當中包括日常維護費2.15億元、員工薪酬3718萬元,財務費用9.3億元等。不過大橋車流不似預期,影響收益,如根據大橋的收費表,再對應車種收費,截至10月7日,其收益就只有約2.8億元,完全未能支付一年的總營運成本。

為了增加車流量,當局近期再增發來往港澳的跨境車輛配額,而廣東省政府日前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亦提到:「研究制定推進全面放開香港澳門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內地的政策」。

港珠澳大橋主橋車輛通行費。
關焯照表示,當年計劃興建大橋時,明顯高估車流量,預計的人口、經濟增長過高,令到最後與預計車流有落差。(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不過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表示,當年計劃興建大橋時,明顯高估車流量,預計的人口、經濟增長過高,令到最後與預計車流有很大差距。他認為,中國經濟進入中長期放緩,之後環境只會愈來愈差,而且中港矛盾的情緒影響兩地來往,而中美貿易戰亦嚴重影響物流業,各種因素都影響大橋車流。

政府低估其他口岸啟用影響

關焯照又稱,大橋原本應促進經濟活動,現時卻只淪為旅遊景點,而且旅客遊覽過後就隨即離開,即使人流符合預期,但實際經濟回報低,形容大橋是「大白象工程」。他又指,本身兩地就有不少陸路口岸,政府低估其他口岸的效用,而且蓮塘/香園圍口岸啟用,料進一步影響大橋車流,直言大橋「無得救」,而維修費用亦隨時高出其經濟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