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服飾巨匠陳國源作品赴美展覽 設計可分拆帽飾得名伶青睞
今年86歲的粵劇服飾巨匠陳國源,製作帽飾、戲服逾60載,更獲新馬師曾、陳錦堂、鄧碧雲等多位粵劇名伶的青睞。他粵劇演員出身,深知演員生活並不富裕,因此設計出可配合不同角色而拼拆的文武髻,顛覆一組帽飾只能配合一種角色的傳統。陳國源所設計的戲服及帽飾,早前亦遠赴美國洛杉磯參展,揚威國際。
小販走進戲院 演員變成帽飾大師
陳國源的粵劇人生始於18歲,他當時在普慶戲院旁做小販,奈何生意慘淡,幸好有「好心人」介紹他到戲院工作,他自此便進入到粵劇世界。初時,他和大多演員一樣,都是做「兵仔」出身,惟成為演員四年後,事業仍無太大起色,因此決定退居幕後。他指,做演員「個個都希望爭做最紅個個」,但大部份演員「到真鬚假牙(的年紀)都係做五六線演員,輪到自己將來又點?」身為演員而望不到未來,約在1950年,陳國源便決定轉戰幕後,製作帽飾。
戲班中處處都是學習機會,陳國源直言製作帽飾的手藝多靠自學,平時「看得多,研究得多」加上活學活用,製作概念便自然在腦海浮現。因為人脈廣,陳國源在初出茅廬時,便得到粵劇名伶的賞識,新馬師曾、陳錦堂、鄧碧雲等人都成為他的常客,但他並不因此自滿,「初時頭飾嘅材料不夠靚,還在研究,但大老倌舉薦我,所以奮身都要做到好為止。」
感嘆演員生活不易 設計文武髻配合不同角色
正正是曾經擔任演員,陳國源深知大多演員生活並不富裕,因此在製造帽飾時也不敢使用過於昂貴的材料,「人哋好辛苦,貴根本冇本幫襯。」因此,陳國源設計出可以自由搭配的文武髻。他說以前一個角色只能佩戴一組帽飾,「對於消費者而言好浪費」,於是他設計一種將文髻和武髻結合的帽飾,演員可配合不同角色,拆開或合併使用,亦可加入不同配件,令一組帽飾配合不同角色需要,「做神仙又得、做公主又得,做皇后又得。」而「神仙公主要變成女將,加一個額落去,就可以變成穆桂英等威武角色。」文武髻為演員省去大量費用,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至今仍有人模仿。
通宵工作沒有怨言 他人有他人的艱難
由演員轉型為帽飾師傅,在1965年後,陳國源更開始製作粵劇服飾,獲得林家聲、任劍輝等多位名伶青睞。陳國源憶述,在粵語長片盛行的時代,因劇組趕開鏡,當編劇派了劇本,接到工作後便「不睡覺都要做」,「後生時做三四晚通宵」也是常事。對於工作的忙碌,陳國源毫無怨言,指「別人有別人的艱難。」
憂心粵劇進入青黃不接之時
年輕時通宵達旦工作不感疲倦,轉眼間已到耄耋之年。在粵劇界打拼逾60載,陳國源仍未感厭倦,即使在家中亦堆滿戲服。「有心機、有毅力」是他的不二法寶,粵劇服飾對他而言更是「一級藝術品」。今年八十有六的他坦言打算在今年退休,為粵劇付出大半生,陳國源慨歎粵劇已進入青黃不接之時,「我們擔憂將來粵劇冇咩觀眾睇。」問及他是否有收徒,好讓手藝後繼有人,他坦言,大部份學生都是「貪興趣、貪得意、當成娛樂。」但真正選擇入行的卻少之又少。他指,戲服行業收入不高,「點做啊,咁艱難,收入唔多,咁辛苦,邊個做啊?」
帽飾、戲服九月在美國展出
對於作品能到美國參展,陳國源坦言深感滿足,雖然未能親身到美國參與展覽,但「起碼都是推廣粵劇的一份子。」 期望藉此能讓更多人認識粵劇。陳國源的戲服和頭飾,早前在洛杉磯的旅發局推廣活動中展出。(詳見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