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八十後建築師建千願亭 冀港人放低「gear」與家人團圓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社會因反修例運動激發連串示威浪潮,不少家庭關係都因事件出現裂痕。中秋節將至,來到一家人團聚節日,八十後建築師蕭國健於維園設置大型藝術裝置「千願亭」,坦言現今環境不少年輕人因社會風波與親人反目、無家可歸,「依家講一家團聚已經好難。」
他指,希望這個讓大家祈願的地方,可讓「大家放低gear(裝備)、自己的想法,嚟呢度許個願,真真正正團圓。」

訪問當日,千願亭仍在建造中。(黃舒慧攝)

蕭國健(Stanley)是一名八十後建築師,自小在外國長大,對他而言中秋節別具象徵意義,「中秋節就係要人月兩團圓,同屋企人相聚。」惟因應近日社會風波,他坦言「一家團聚」已非容易事,「自己接觸到好多後生仔,好多人都已經同屋企人反晒面、喺外面留到好夜先肯翻屋企。」

他坦言修補社會問題、甚至家庭關係需時,希望今次為維園綵燈會而設的「千願亭」,能夠成為一個契機,「希望大家放低gear、自己的想法,嚟呢度許個願、真真正正團圓。」

盼「千願亭」能助年輕人修補家人關係

「千願亭」由以膠樽作原材料、熱熔後製成的膠磚所堆砌而成,設計以燈籠作概念,亭內設置猶如火炬的樑柱、並以多個天燈作裝飾,有許願的象徵意思。裝置亦非僅作裝飾之用,公眾可入內參觀,靈感取材自廣東省的傳統慶祝活動「燒火塔」及台灣的天燈許願的文化。蕭國健稱,設計概念以至名稱用字由年初時已有定案,「無諗過同呢三個月發生嘅事不謀而合。」

「貼地」為最重要的設計元素

蕭國健十多年前從外地回流,當年選擇回港發展,全因對香港的歸屬感,而這份感情延續至今仍未有改變。入行十多年,他盡量將本港的問題、社會狀況融入建築設計,設計元素要「貼地」。

他曾經參與2016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當時展覽主題為「Reporting from the Front(前線報道)」,聯同17名本地年輕建築師、以《三十六計》為題材,將本港的住屋問題帶入香港館,如以「碌架床」搭建密室,呈現出本港狹小的居住空間等。而於去年的本港戶外光影節,他又將象徵當舖的蝠鼠吊金錢圖案製成十個一式一樣的霓虹燈牌,隨著燈光的閃爍、一明一暗,象徵本土文化的消逝。他解釋非要將個人立場加入建築項目內,僅希望透過作品惹起觀眾對事件的反思。

+1
蕭國健於十多年前從外地回流返港。(黃舒慧攝)
Stanley於五年前創立自己的公司。(黃舒慧攝)

勉勵年輕人:肯堅持就會做到

蕭國健五年前創立個人公司,取其名為「築夢社」,至今已聘請8名員工,「一群發白日夢嘅人,最唔可行嘅就偏要去做。」公司成立之初,他為追夢亦曾經歷辛酸日子,可幸獲得不同機會、各方面的賞識,坦言現時總算能於夢想與現實間取得平衡。他希望以自身經歷勉勵年輕人,「你諗到、加埋肯做,只要你肯堅持就會做到。」

2016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Stanley以碌架床搭建成密室。(受訪者提供圖片)

「千願亭」將於本周五(13日)起至本月27日,於維多利亞公園的「中秋綵燈光影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