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骨折不自知 壯年或誘發脊椎移位 嚴重者腰痛失禁

撰文:張善彤
出版:更新:

做運動難免遇到流血、撞瘀、扭傷等傷患,但部分人自尋止痛方法而不求醫,其後自感康復,不知埋下患「滑脫症」的伏線。有骨科醫生指出,不少有滑雪、滑水、抓舉、體操等運動習慣人士,或者長期從事粗重工作,早年曾試過骨折而不自知,暗藏舊患,年屆30至40歲左右便可能誘發滑脫症,即脊椎出現脫位情況。患者會出現下腰疼痛、腳部無力,嚴重情況更會大小便失禁。醫生提醒,運動人士應量力而為, 如傷患疼痛超過1至2星期,應盡快求醫,以防日後誘發其他骨科毛病。

舉重、滑雪、體操等運動容易造成骨折,或增加日後患滑脫症風險。(Getty Images)

「滑脫症」並不常見,卻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該症患處常發生於第4及第5腰椎之間,患者的脊椎排列會改變,某節脊椎向着腹部的方向滑動前移,出現脫位情況,神經線受壓,從而造成下腰疼痛。患者會出現短暫性或永久脊椎神經受損,影響活動能力。另外,脊椎神經被壓壞的情況無法逆轉,即使施手術,患者仍有機會出現火燒的感覺。

滑脫症患者多為30至40歲、有滑水、抓舉、體操習慣之人士。(資料圖片)

早年患骨折 日後或誘發滑脫症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梁顯信表示,其中最常見的滑脫症由椎體骨折引起,患者人數約佔香港人口7%。運動員長期過度伸展脊椎,或舉起的槓鈴重量過重,有機會導致壓力性骨折,令脊椎變得脆弱或移位,另外,足球、體操、舉重、下腰承受重量等運動,都有機會增加病發風險。

「如有骨折,日後或會誘發滑脫症。」梁顯信指,臨床所見因椎體骨折引起滑脫症而求醫的患者,大多是30至40歲,以及有運動習慣的中年人士,「經常承受重量、運動員、曾跌倒或發生意外的人士均是高危一族。」他提醒,運動人士應量力而為, 如傷患疼痛已超過1至2星期,應盡快求醫,以防日後誘發其他疾病。

滑脫症徵狀:

下腰背痛
肌肉緊張、僵硬
下肢出現麻痺、疼痛、無力
彎腰、扭腰時疼痛加劇

梁顯信指,身體向前傾、刷牙、洗面等姿勢均是由腰部受力,滑脫症患者會感到腰部疼痛。(資料圖片)

五旬婦女長年蹲低搬重物 患第二期滑脫症

曾有一名從事港鐵維修的五旬婦女,因腰痛、腳痛麻痺持續6星期,向骨科醫生求診。經了解後,原來患者長期需搬動重物、蹲低工作,早年亦有從樹上墮下受傷的經歷。醫生檢查發現,患者患上第二期的滑脫症,第4及第5節脊椎已滑脫。由於服藥及接受物理治療後數星期,情況仍未有改善,最終需動手術。

病情較輕微的滑脫症患者,可先接受藥物治療,以減低輕疼痛和肌肉攣縮。梁顯信表示,除服藥外,病情輕微患者亦需減重,和接受物理治療,以減輕脊柱負荷及增強背肌的強度。至於服藥無效的患者,則需接受減壓手術。嚴重患者更需接受後側融合術併脊椎內固定手術,即取出已滑脫脊椎的椎間盤,再置入融合器,重新固定脊椎。目前,新一代微創手術已取代傳統手術,不但手術需時較少,傷口亦由約數十厘米縮小至約2厘米,減少對肌肉的傷害,患者即日便可下床,住院約3至4日即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