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郵票及首日封是如何誕生? 香港郵政首度公開郵品製作過程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香港郵政於周二(16日)發行一套六枚「香港海底世界」的主題郵票,當中小全張的外形設計為珊瑚魚,及首次有魚型齒孔,受到不少集郵愛好者追捧。然而,每套郵票由主題概念、設計至製作,是如何「誕生」呢?香港郵政首度公開位於中環總局的集郵物品製作組,揭開郵品生產過程的「神秘面紗」。

香港郵政高級經理(集郵組)區蕙冰指,多年前仍是人手搣郵票後,再人手將郵票貼在首日封上。(林若勤攝)
+7

郵票印刷交由海外印刷廠負責

推開郵政總局的集郵物品製作組大門,約3,000平方呎的工作室內,「咔嚓、咔嚓」聲此起彼落。高級經理(郵票設計及採購)鄧碧兒介紹,郵票印刷工序是由外國印刷商負責,包括荷蘭、法國、澳洲和加拿大,完成後運送返港。郵票組職員使用紫外線燈、放大鏡及尺,量度、校對各郵版,其後交由集郵組進行郵品製作。

高級經理(集郵組)區蕙冰表示,職員會人手搣郵票,每次每疊有20版郵票,每版25張,合共500張,「郵票的齒邊並非直線,以人手將一疊郵票前後、左右對折,再配合力度搣,效果會更好看。」

每一款郵票搣好後,將集齊一套六枚的郵票依次序放在自動郵票粘貼機內,透過運作時「碌過」加水位,即可整齊印在首日封上。區蕙冰透露,粘貼機每小時能完成400個首日封,其後再於自動蓋印機加上蓋印,每小時可做2,000個。

郵政總局的集郵物品製作組,在郵票運付香港後,負責後期製作。(林若勤攝)

一套郵票籌備要2年

香港郵政每年會發行10至12套不同主題的特別郵票,但新郵票的籌備過程長達兩年。鄧碧兒表示,會邀請各政府部門、區議會、學校及市民,提供兩年後發行郵票主題的意見,搜集意見後交由郵票設計諮詢委員會考慮及批核,確定主題後會交予民政事務局批核,並邀請本地3位設計師,每人提交2款初步概念圖,經委員會甄選一款後,就在發行前8個月進行印製招標,6個月後新郵票付運。

她表示,現時郵票及集郵品有通用郵票之餘,還有特別郵票,並包含小全張、郵票小型張、小版張、郵票小冊子、套摺、首日封、紀念封、特別紀念封、明信片等。此外,根據不同主題的郵票,配有特別郵戳、彩色郵戳、紀念印。

一套六枚的郵票依次序放在自動郵票粘貼機內,可整齊印貼在首日封上。(林若勤攝)

為增加郵票的多元化、教育性。鄧碧兒指,郵票設計會配合主題有特別形狀、齒孔、氣味,及特別印刷效果,如2001年的「香港供水一百五十年」使用壓印技術,2006年的「中國香港-奧地利聯合發行煙花」則使用水晶飾布,2008年「水母」則用夜光印刷,2018年的「共融溝通」則是平版加凸字油墨及光柵印刷技術。此外,郵票紙張也有不同,包括2011年的「絨面生肖郵票-鼠、牛、虎、兔」使用絨面紙,今年初發行的「歲次乙亥(豬年)」則用了絲綢紙張。

高級經理(郵票設計及採購)鄧碧兒(右)及高級經理(集郵組)區蕙冰(左),介紹新郵票製作過程。(林若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