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心理學家:步伐期望不一 行動無即時效果致青年失望
港府擬修訂《逃犯條例》一事觸發多場大型示威及遊行活動,政府至今仍未答允群眾包括「撤回」草案等五大訴求,社會撕裂情況持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早前公布的精神健康調查,發現今年6月至7月港人疑似抑鬱症的比率上升至9.1%,較2014年佔領中環運動期間的比率5.3%高。
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大學輔導和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課程總監黃蔚澄今日早上(13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不少年輕人為香港好,想做一些事,但由於社會各界的期望及步伐不一,年輕人期望行動可帶來即時改變,每次行動未有即時成效,均會令情緒累積及感到失望。她提醒,港人應避免再轉發令人情緒化的消息或資訊,多休息、照顧自己及身邊人情緒。
香港大學健康及社會工作學講座教授陳麗雲則表示,欣賞青年人在各區設置「連儂牆」,認為只要在不指罵、不恐嚇、不騷擾他人情況下,以溫和方法讓大家表達意見是好事。
警察臨床心理學家:不能低估環境氣氛對情緒影響
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則表示,警察執勤會有壓力,而他們脫下制服都會有情緒,直言不能低估環境氣氛對人情緒影響。被問到有意見批評個別警員在處理衝突時失控在先,故網民才「起底」,馮浩堅認為從電視畫面所見及與警員傾談所言,衝擊場面失控,而衝擊前的對峙場面,警員多被示威人士辱罵,猶如身處「EQ訓練場」。馮浩堅又說,團隊會逐一致電被「起底」、個人資料被披露的警員,了解其情況及情緒,當中大多警員對自己被起底不太擔心,反而擔心影響到家人,更不理解為何自己工作本是服務市民,卻未能保護家人,甚至放工刻意兜路,希望不會有人跟蹤到他回家。
至於有民間團體、示威者五大訴求之一是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全面調查警員疑濫用武力一事,馮浩堅認為,因為示威者事後可四散,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中,警察是最易被調查的對象,故客觀地看,最終只會是警察受到問責,或令不少警員認為並非公平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