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2019】銅鑼灣書店後禁書審查嚴謹 彭志銘嘆小店夾縫中生存
今屆書展將於下周三(17日)開幕,踏入會展場內,最大、最當眼的攤位必屬「三中商」,即三聯、中華及商務,儘管各種各樣的新書目不暇給,卻難再見到過往非常暢銷、揭秘內地政情的「禁書」。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表示,自銅鑼灣書店事件後,淫褻物品審裁處加強在書展開幕前檢查書籍,此舉亦令參展商未免麻煩而「自我審查」,主動收起「禁書」。
本港讀書文化改變,小書店經營更是舉步維艱。彭志銘直言:「書展的收益佔我全年近7成,梗直是命脈。」於是,不論出版業前路如何崎嶇,他仍堅持將有價值的好書推介給各路人,捍衛應保留的本土文化價值。
敏感「禁書」銷售渠道受限
去年古德明寫的《夢見習近平》、林匡正的《排華》及《反共》,乍看書名便容易被定性為敏感「禁書」,以至於主流書店均拒絕入貨,二樓書店亦只把新書展示2至3個月,便靜靜收起。彭志銘無奈說:「古德明本書,我與編輯曾猶豫是否要改名,但既然作者敢寫,我們就應該尊重。但這本書內容與習近平沒有什麼關係,只是作者在序言中寫道,擔憂香港變得大陸化,以致每晚夢見習近平。」
說罷,他又替林匡正的書籍抱不平,「他更冤枉,《反共》及《排華》只是探討共產主義,和世界各地出現的排華現象,都是歷史表述。他們(書商)見到書名便有所聯想,如果書名美麗但內容是反共,這又可以接受?」
今年漫畫家尊子將歷年作品,整理成輯《40年的中國》及《30年的香港》,由次文化堂出版。彭志銘笑說:「本港出版社早已被規邊,都要聽三中商。這些書只有我敢出,我不出,沒有人會出了。」
少了主流書店的銷售渠道,他只好透過網上平台出售時政書,卻也只是杯水車薪。「雖然不滿書展被弄得烏煙瘴氣,但7日的書展收益,佔全年總數約6至7成,簡直是我的命脈。」
「書農」一年收成要看書展
書展期間,租一個9呎乘9呎的攤位,約為2至2.2萬元。次文化堂今年租6個攤位,花費約12萬元,彭志銘卻搖搖頭嘆息:「賺來的錢也不夠交付租金、運費、人工,都是虧損地做。」
他形容同路人是「書農」,一年的收成就看書展的7天,「如果有幾日做不到生意,比如打颱風要關閉,就真的是『死得』。」早幾年,貿發局未有向參展商提及天氣安排,在他據理力爭之下,如今合約會寫上相關安排,保障雙方利益。
連續參展30載書展的彭志銘,回想起初時多是50、60歲人士入場;其後配合漫畫節舉辦,多了年輕人喜歡「逛」書展;90年代尾,則陸續有中學生加入。至近10年,他發現首日主要是家長帶上子女「掃書」,晚上便是情侶來拍拖的高峰期,最後一日就像清倉促銷場,「以前主辦單位(貿發局)還會組織內地來港的購書團,但3、4年前已經沒有了。買時政書的人也少了很多。」
每年書展都有不少新書出版,書商林立,卻絕大部分書籍來自三中商。「時政新書大減,市道差好多。」彭續說,自銅鑼灣書店事件,淫審處加強在開幕前檢查各類書籍,一些參展商為免麻煩而「自我審查」,主動收起「禁書」,「以前不會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