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衝擊】長期看新聞直播感不安 醫生籲感抑鬱、驚恐應暫停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七一回歸日,有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示威者衝擊立法會玻璃,後衝入立法會示威。由昨天下午約一時起,至七月二日凌晨為止,不同傳媒都不時直播現場的畫面,觀看的市民除了不斷看到衝擊畫面,亦一直留意畫面中會否隨時出現警察與示威者的衝突,令部分人感到不安。
有精神科醫生指,長期留意衝擊等直播畫面,容易令人產生急性壓力反應,即使暫停觀看,也會不時想起該些畫面,並可能會發噩夢。醫生提醒,如果情緒低落至感到抑鬱、驚恐,就必須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也應暫停繼續瀏覽有關集會的資訊。此外亦可減少看新聞影片,改為閱覽文字式報道,相信可有助減低報道對心情的影響力。

精神科醫生麥永接就稱,長期留意住衝擊等直播畫面,容易令人產生急性壓力反應。 (資料圖片)

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李誠表示,一般而言,作為「觀察者」,常見的情緒包括心煩、易怒,思考兩極化,也會無奈、低落和哀傷,「覺得本來唔應該係咁,點解會變成咁?」加上社交媒體令各人吸收的資訊更為同化,與價值觀不同的人之間的距離就會日遠,當處於長期壓力下,就會影響睡眠,令人不能投入到生活中,「例如本身同小朋友講故事書,可能變成睇電視直播。」他指,大部分人都可回復日常生活,但如果本身有情緒病,就可能會引致復發。

留意身邊人是否說話悲觀、失眠、突消瘦十多磅

他指出,如果情緒低落至感到抑鬱、驚恐,感到無出路,就必須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也應暫停繼續瀏覽有關示威集會的資訊。而大家都可以留意身邊朋友在近一、兩星期的情緒會否出現大變化,包括說話悲觀、出現失眠、突然消瘦了十多磅、不能參與正常生活、已寫有遺書等。如發現身邊人出現這種狀況,就可陪伴他們做一些其他活動,以分散注意力,李誠坦言,大家未必可以透過一、兩句話就開解到同伴,唯有勸喻同伴少看相關資訊,及陪他們做喜歡的事。

而精神科醫生麥永接就稱,長期留意着衝擊等直播畫面,容易令人產生急性壓力反應,即使暫停觀看,也會不時想起該些畫面,並可能會發噩夢。他指出,這些壓力會令人變得緊張、憤怒、絕望,他呼籲若有人感到心情太沉重,可以考慮減少看新聞影片,如24小時新聞台、facebook直播等,改為閱覽文字式報道,相信可有助減低報道對心情的影響力,「希望大家關心時事外,也關心自己的心理。」他續指,如有人出現失眠、頭痛、手震等症狀,就應找朋友交談,而大家也可留意身邊人會否「太上心」或有偏激思想,「關心和問候他們的情況。」

避免與家人起衝突的小建議:

1. 不要透過言語直接對話,以避免衝突,可改為「寫紙仔」
2. 雙方都不應強迫家人與自己的意見相同
3. 可進行其他家庭活動以減少爭拗
4. 即使意見不同,也可跟對方說「無論政見有多不同,都會愛你」
5. 減少以「不要做XXX」的句式說話,應多說正面說話,例如「不如你試下…」
6. 放下改變對方的想法,甚至學會接受對方就是如此

資料來源: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災後心理輔導協會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