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學者倡成立調查委員會修補撕裂 惟取決於為政者胸襟

撰文:陳晶琦
出版:更新:

政府雖然宣布暫緩修訂《逃犯條例》,惟風波仍未能平息,民間多次發起「野貓式」包圍行動。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鄭煒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表示,是次反修例的示威活動摒棄以往「大台」模式,改以社交網絡溝通策略,令政府進退失據。同時,大部分集會所呈現的克制,更成功嬴得國際媒體及社會同情。
他認為,倘政府主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委任具公信力法官、律師及學者主持及釐清事實,將能真正修補撕裂。而香港最後的結果如何,便取決於為政者的胸襟及願景。

鄭煒表示,倘政府能主動成立調查委員會,並委任有公信力的法官、律師及學者主持並查明真相,將能修補社會撕裂。(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鄭煒在《香港家書》表示,自2003年七一遊行後,開啟了香港人的一段「悠長假期」,即官民主動掌握政治和解的空間,各自緊守崗位,令香港的優勢及特色盡量發揮及呈現。惟2014年的雨傘運動後,政府不僅未有修補社會撕裂,反而有權用盡,雖約束了反對派行為,但不得民心。而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核心價值被削弱,政治靈活性亦每況愈下。

形容政府陷進退失據

到本月,香港再次遇上香港社會的轉捩點。是次反修例的多次活動沒有大台,突顯了社交媒體及討論區的作用,同時令百萬人的遊行及野貓式的佔領「互補不足、錯落有序」,亦令大部分的集會呈現一種集體克制。鄭指,此舉不僅修補「和理非」及「勇武派」的對立,對衝擊接受程度提高,使運動呈現更多不確定性,亦令政府進退失據,成功嬴得國際媒體及社會的同情,令香港故事變成國際議題。

是次反修例的多次示威及遊行,均摒棄了以往沿用「大台」的動員模式,改以社交網絡商討策略,令政府進退失據。(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而示威者近日的訴求開始聚焦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他認為政府倘能回應訴求,並主動委任具公信力的法官、律師及學者主持,確立調查方向及釐清事實,便能透過完善制度真正修補撕裂。至於這波運動之後,香港會是回歸平靜抑或是跌入不斷抗爭及打壓的循環,則要取決為政者的胸襟及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