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域10年來首次發現蘇眉 海洋保育組織同時發現22類新品種 

撰文:王珮殷
出版:更新:

說起香港水域,多數人都會想起渾濁的水質,而非豐富的海洋品種。國際海洋保育組織BLOOM香港,過去四年於本港進行一項水底調查,成功記錄近400個魚類品種,當中包括於香港水域發現瀕危的蘇眉,是近10年來首次。
另外,調查發現22種在香港未有官方紀錄的魚類品種,包括長崎雀鯛,緣鰭海豬魚及胸斑海豬魚。組織希望透過成立網上珊瑚魚資料庫以教育公眾,同時提供資料予政府或大學進行研究或環境影響評估。

蘇眉最長可達2.3米,重達190公斤,主要分佈在印度太平洋及太平洋中部的珊瑚礁和淺水區。(Robert Delfs / WWF)

BLOOM香港海洋保育項目總幹事及計畫發起人之一的佘國豪指,他們在香港東面水域進行調查,在調查中發現22種香港未有官方紀錄的魚類品種,包括體型細小的印度細喉盤魚,以及經常把身體埋在沙泥中的帶鳚,這些魚類品種因習性而長久未有在香港水域出現。

調查同時發現蘇眉、香港紅斑

他又指,是次調查同時發現包括蘇眉、香港紅斑、大海馬等在本港甚為罕見的瀕危魚類品種,根據記錄,上次於香港水域發現蘇眉已是至少十年前。

他指,分會將這次的水底調查紀錄香港珊瑚魚的整體狀況及分佈數據整合,並成立「114°E香港珊瑚魚調查網站」,紀錄400個珊瑚魚品種的及潛點的資訊。另外,網頁亦設有公眾上載的功能 ,大眾能夠將自己在潛水時拍攝到的魚類照片上載到網頁,與其他人分享。

國際海洋保育組織BLOOM香港,過去四年於本港進行一項水底調查,發現22種在香港未有官方紀錄的魚類品種。(王珮殷攝)

發現22種在香港未有官方記錄的魚類品種如下:

+13

希望政府成立海洋保護區

網站希望透過收集到的資料分析珊瑚魚在本港水域的分佈,為專業人士及保育團體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提供數據,同時為科學及學術研究提供基礎數據。另外,組織希望政府參考有關數據,分辨及評估生態價值相對高的區域,優先保護含有生態價值的水域,增加海洋保護區。

藍吊魚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本港以南的東沙島一帶,是其中一個棲息地。(台灣魚類資料庫圖片)

海中見不怕人藍吊魚 疑是棄養放生

佘國豪亦觀察到在北角,荃灣及西貢經常出現宗教放生活動,有些團體會將棲息於淡水環境的金魚放生到海中。雖然香港未有研究放生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但從陸上放生的研究已證明放生對生態系統有一定影響。

另外,他亦曾在金魚街看見有商店出售龍躉魚苗,但成年的龍躉可生長至2.7米,提醒市民應慎重考慮是否購買。他亦曾在香港海域見到不常見的藍吊魚(擬刺尾鯛),該藍吊渾身是傷,亦不怕人,與本港的野生魚類不同,懷疑是有人放生。

有看過動畫電影《海底奇兵》(Finding Nemo),應不會對藍吊魚陌生。劇中的「多莉」(Dory)就是一尾藍吊魚,經常與小丑魚馬林(Marlin)一同出沒。

在《海底奇兵》(Finding Nemo)動畫中,小丑魚馬林(Marlin)(左)與藍吊魚「多莉」(Dory)一同展開歷險。(YouTube影片截圖)

義工團隊熱心協助 從研究中得著良多

能夠發現水底魚類,成果實在有賴過百名養工組成的潛水團隊,團隊合共進行逾2,942小時的水底調查工作。義工團體包括就讀海洋生態學科的學生、漁民,水底攝影師及潛水教練等人。

114 ° E香港珊瑚魚調查計劃得到超過100名義工潛水員支持。(BLOOM香港提供)

義工:每次發現到稀有的品種 都非常滿足

義工曾潔雯有10年潛水經驗,經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轉介參加今次的調查計畫。她指出自己每完成一次水底調查都可以對着魚類圖鑑,看看有什麼收穫。她早前發現了一條躲在石頭後面的魚,所有人都認為是泥鰍,經查證後才發現原來是纖鸚嘴魚。她認為每一次發現到稀有的品種都會很興奮,亦都非常滿足。

海洋生態的研究生:能夠了解到真實的海洋生態

就讀海洋生態的研究生學生侯卓儒則認為自己平日多接觸魚類的習性或居住環境等知識,這次的調查計劃能夠讓他了解到真實的海洋生態不只是書本上所描述般,而會有很多的變化。他亦非常珍惜與團隊裡不同的人合作,就自己擅長的領域交流意見,感激能夠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正職為中學老師的楊婉兒表示自己透過計劃有很多得著,例如學習到不同魚類的行為及居住環境的知識。她於兩個星期前發現一條比較特別的絲尾凹尾塘鱧,尾部不像平常有兩條絲帶般的部位,感覺非常神奇,發現原來魚類也會有不同的變化。本身是個海底攝影師的她,現在除了拍攝有意境的照片之外,也學會了如何拍攝一張能夠辨識魚類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