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到】本港逾八成區域 體感温度比實際差五度

撰文:俞寶生
出版:更新:
可以見到,體感氣溫可以比當日最低的寫際氣溫更低

寒流襲港,天文台預測周日和下周一的最低氣溫將會跌至7度。相信這幾天,大家出門前都慣性地檢查一下手機天氣Apps,再決定穿多少衣服外出。大家可有留意到,部分天氣Apps會有「感覺猶如」(RealFeel)這一欄數據?其實這是體感溫度(Felt Air Temperature)。記者根據氣象預報媒體AccuWeather的今午的資料,比較了香港18區實際氣溫與體感氣溫的數據,發現現全港約八成區域,體感氣溫比實際氣溫相差五度。

 

記者以今日中午12時半的氣溫數據比較,發現18區中有15區,包括東區、中西區、灣仔、油尖旺等,都出現實際氣溫17度,但體感氣溫達22度,比實際氣溫高出5度的情況。而在西貢區,由於下雨,出現體感氣溫更低,比實際氣溫低一度的情況。

 

 

2016年1月21日中午12時半香港各區的實際氣溫及體感氣溫

(資料來源:AccuWeather)

 

不少手機軟件都已經有體感氣溫功能(黃偉民攝)

相信不少人都會懷疑這種「體感溫度」的準確性。台灣中央氣象局之前指新北市部分地區體感溫度周末將會跌至0度,引起民眾討論甚至部分人的質疑,指責「體感氣溫」這一概念並不科學。香港天文台科學主任李國麟回覆記者查詢時解釋,體感溫度一般是指人體在沒有太陽照射的情況下,因風速及濕度等因素的影響而感受到的溫度,這與儀器測量出來的溫度或有不同。

 

天文台在2015年1月23日曾經發表網誌解釋體感氣溫的原理,提到人體的散熱情況會影響人類對於氣溫的感受,而濕度、風速都會影響人的散熱速度。譬如風吹雨打的時候,體溫會流失得更快,體感氣溫會比實際氣溫低;在悶熱的日子,潮濕的空氣減慢了身體散熱的速度,就會體感氣溫比實際氣溫高的情況。為了表達這種皮膚的主觀感覺,氣象學家通過一定的公式,將風速、相對濕度加入考慮,計算出「體感溫度」。不過,不同的預報機構會使用不同的公式,如AccuWeather使用的公式發展於2000年,而台灣中央氣象局使用的公式發表於1998年。

為免混淆 天文台不發布體感温度

香港天文台會否同樣發布體感氣溫呢?天文台網誌提到,量度因為大風導致體溫加快流失的體感溫度在10度甚至5度以下的氣溫才會準確及有明顯差異,而這也是美國加拿大發布體感溫度的標準。由於香港極少出現低過10度或5度的極寒天氣,體感溫度與實際溫度的差別不大,天文台擔心發布兩個相近的數據會令市民混淆,所以決定不發布體感溫度數據,而是通過內部數據發布寒冷天氣警告。另一方面,天文台將量度悶熱的體感氣溫轉變成「香港暑熱指數」,自2014年起在天文台網頁中發表,並且會參考這指數發出「炎熱天氣特別提示」及「酷熱天氣警告」。

台灣氣象局體感氣溫參考表(酷熱指數)
台灣氣象局的體感氣溫參考表(風寒指數)

資料參考:

AccuWeather:  What is the AccuWeather RealFeel Temperature?

http://www.accuweather.com/en/weather-news/what-is-accuweather-realfeel/7198202

天文台網誌:為何大風的冬季陰雨天倍感冷意?

http://www.weather.gov.hk/blog/b5/archives/00000168.htm

台灣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體感溫度預報服務

http://www.cwb.gov.tw/V7/knowledge/announce/PDFfile/service1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