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超】東方「被撤資」揭示港足哀歌 一切從老細足球說起

撰文:鄺展衡
出版:更新:

東方王朝於1990年代創造一代輝煌,上屆重奪聯賽冠軍,一搔21年之癢,還以為中興可期,豈料班主黎同光突然撤資,令王朝未復辟已告瓦解。「老細」再次害死足球,要根治本地足球這樣反覆的病,應從這裏說起……

東方去季一搔21年之癢奪港超冠軍,豈料班主突撤資,來季前途未卜。

困局

東方在1992/93、93/94及94/95達成聯賽三連霸,92/93一季首循環更錄得全勝兼零失球的不可思議輝煌戰績,當時球星如雲,擁李健和、譚兆偉、羅繼華、李偉文等華人球星,外援如譚拔士、基亞及希福特等亦極具實力,獲譽為「東方王朝」。然而,王朝很快崩塌,皆因班主林建名不再大力揼水,於是95/96球季變成青春班,後來更跌落丙組作賽。

歷史循環。商人黎同光2012年加入東方,到近兩季正式注資,每季投入約2,000萬港元,球隊幾年內由丙組殺上港超,以月薪8萬元的重金(華將來說待遇屬數一數二)羅致港隊鋼門葉鴻輝,前季捧走足總盃及銀牌冠軍,剛過去一季除了蟬聯銀牌,更重奪港超,也造就主帥「牛丸」陳婉婷成為全世界首名帶領男子職業足球隊贏得頂級聯賽錦標的女教練。

正當港超獲得一席亞冠分組賽資格、東方有機會躋身亞洲最高舞台之際,恍如昔日那樣的噩耗再傳來,黎同光宣布撤資;雖然總監梁守志承諾球隊繼續參賽,但率先放棄亞冠參賽資格,剛簽約的西班牙新援阿路巴連拿亦要「退貨」,球員面臨減薪,球隊前途未卜。

「牛丸」陳婉婷表明會留效東方,與球隊共度時艱。

牛丸陳婉婷6年3變動

事出突然,卻司空見慣,「牛丸」自己便6年經歷了3次如此大變,從天水圍飛馬入行做數據分析員,球隊易手變成太陽飛馬,兩年前太陽國際退出職業賽,牛丸轉投東方任助教,雖然突然於去年底獲委主帥要職,也助球隊重拾輝煌,可是升得高也跌得急,但她已習慣了香港足球這樣的模式:「4年前我以為天會跌下來,一年前我在想哀莫大於心死,現在人大了,我明白習慣無常,才會慶幸。」

是的,香港足球從來都是「老細足球」,從前黃創保、黃創山出資的精工與寶路華鬥得難分難解;羅傑承在10年前讓南華起死回生;到近年東方的黎同光,都是以大灑金錢的方法,讓球隊在短時間內取得佳績。然而,老細足球是雙刃劍,因為有老細有足球,沒老細就沒足球,過去現在未來,恆久不變。

本地足球賽事長期入座率低。(資料圖片)

入場率低 難做到產業化

本地足球入場率下降,市場叫座力低,無法吸引贊助商,自然做不到產業化;但偏偏搞波是開支大,收入少。巨型班每季班費少說也要2,000萬元,就算地區隊如大埔、黃大仙,起碼一季也要花600萬至700萬;可是收入卻少得嚇人,每場球賽雖收入場費,但強如佔了旺角地利的東方,去季主場場均入場人數也只是1,908人(已屬港超之冠),一季聯賽有8場主場,粗略估計只得120萬,但旺角場一場成本(場租兼雜費,包括聘用30至40個場地職員)約6萬,因此球隊實收幾十萬元。像流浪這些叫座力不強的球隊,更在「死場」(地點隔涉)九龍灣作賽便更慘烈,雖然場租及雜費會較少,但也要2.5萬元一場,如果以他們去季入場人數最少(271人)的一仗計,門票收入僅得6,950元,票房還不足以「贖身」。近年港甲與港超有電視直播,但不要奢想可像英超那樣有數以億元計收入,反而球會需「倒貼」,年前nowTV直播便收取每支球隊每場4萬元費用。

這樣的收支差距,沒有「老細足球」,根本無法支撐;然而,單一依賴老細足球卻如飲鴆止渴,造成大起大跌的惡性循環,無法永續發展。

東方(藍衫)及南華(紅衫)屬本地足球壇傳統班霸。(資料圖片)

出路

球圈中人這些年來都談本地波的出路,政府、賽馬會等機構不是沒花錢資助,但發展的曙光總是曇花一現,到底哪裏出了錯?

政府在2011年實施為期3年的鳳凰計劃,撥出約6,000萬元予足總,旨在振興本地足球。每年2,000萬元看似很多,但對於百廢待舉的足總而言,大部分款項其實用在基礎建設上,例如增聘人手,建立較現代化的架構;重新開展女足及5人足球、發展青訓及草根足球等等。鳳凰計劃裏有33項建議,只有成立港超聯賽與職業球隊有切身關係,可是成立港超的目的,也旨在令本地聯賽走上專業化道路,而非讓球會直接受惠,難怪圈中人一直以來都埋怨港超規範多多,益處卻不見。其實不然,港超制度化、專業化、市場化,漸漸脫離從前的家長式管理,於是才有可能獲得如中銀香港那樣的企業贊助,雖然暫時金額不高,但仍屬本地足球邁向產業化的重要一步。當然,近日足總「特事特辦」力邀廣州富力來港作賽,則是後話,也是倒退的明證,還望足總三思。

梁守志7月時在足總舉行記招,宣布黎同光撤資,引發亞冠風波。

產業化港超 有助帶動球隊獲贊助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足總沒必要將公帑直接贊助球會,但絕對應該協助球會成長。足總前董事、傑志班主伍健日前撰文便指出:「在過去兩年多,我多次嘗試向足總、政府部門和馬會建議在足總秘書處內成立一個新的球會發展部,撥出足總所得到的資助中一小部分,協助各球會一步步發展,能吸引更多資金,令每支港超球隊壯大。我認為足總球會發展部可以協助球會凝聚球迷,增加入場人數,提升球會的商業價值;協助球會訂立贊助計劃,吸引贊助商;提供球場資源,配合高質素的顧問教練團,提高現役和青少年球員的訓練質素等等。」知易行難,不過觀乎傑志近年穩定的發展,確有其他港超隊伍值得借鑑之處;其中一點,便是早年成立了傑志基金,以NGO(非政府組織)形式向賽馬會申請資助,後者撥款4,400萬元興建位於沙田石門的青訓基地。傑志雖要肩負每年數百萬元的營運費用,但解決了最複雜的「土地問題」,可謂奠定了發展的基石。

說到這裏,又帶出了賽馬會對足運發展的角色。事實上,2003年實行賭波規範化,馬會便對振興本地足球責無旁貸,因為這是當年的「服務承諾」之一。馬會之前雖沒每年定額撥款,但其實不是沒有資助,只是贊助的方向大多為基層發展。伍健在上文中便提到:「政府和馬會都嚴守兩個原則,一就是專款專用,二就是不能資助有可能牟利的公司。」馬會媒介傳訊經理李德能早前亦曾向筆者解釋:「馬會不可以資助職業球隊,因為他們是商業機構;而且馬會也傾向協助青訓發展等方向。」其實馬會一直有資助足總的青少年發展計劃,去年更撥款1.2億元給足總,協助草根足球、青少年足球發展、女子足球、5人足球、球員身心健康、裁判員培訓及本土教練培訓等範疇。這些都是治本良方,但若以球會立場而言,就未能獲得即時的支援。

去年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的「中港大戰」,旺角大球場曾全場爆滿。(資料圖片)

不能只講錢 創造重視體育氛圍

因此,老細足球不可能短時間內被取代,長遠而言有賴政府、馬會、球會、球員及球迷攜手努力,才有望助本地足球重拾輝煌。但努力的意思並非只談資助,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個重視體育的氛圍。早前人口僅33萬的冰島在歐洲國家盃創造奇蹟,香港擁700多萬人口,資源不會比冰島差,但冰島對足球的投入與熱誠卻非香港能媲美,特首梁振英一句「體育沒經濟貢獻」雖然涼薄,但可能也說出一些港人的心聲。或許,重看一次香港隊去年幾場世界盃外圍賽的片段,才能感受足球帶來的並非「錢錢錢」,而是用錢也買不到的凝聚力。

振興香港足球,不如由你重新購票踏入球場做起?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