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肝炎爆發】新個案分布三區 有份揭首例學者:或變社區傳播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醫學院去年全球發現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衞生署昨日(14日)公布新增三宗新個案,令歷來的相同個案上升至五宗。
研究大鼠戊肝病毒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稱,今年的情況令人擔心。去年錄得兩宗個案的患者均住在黃大仙區,亦在差不多同時間染病;而今次三人分別住九龍城、南區及屯門,可見各區均有長期病患者接觸到該病毒,並因此染上肝炎,或演變成社區傳播。
他稱目前需要做更多基因測試,以找出病毒如何由鼠跳進人體,順利的話可望在一至兩個月內完成基因比對。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左)及該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右)去年發表全球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研究結果。(資料圖片)

衞生署昨晚公布的三名分別81歲、67歲及74歲病人,感染大鼠戊型肝炎,他們分別自今年4月、3月及1月出現肝功能異常,並無其他病徵。其中74歲男病人已於5月4日離世,死因仍在調查中。署方是於5月10日確定該3人的4個樣本帶有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屬「C物種戊型肝炎病毒」。

學者:多區有長期病患者染大鼠肝炎 影響範圍大

港大學者薛達去年與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共同發表全球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的研究結果。對於本港再新增三宗個案,薛達坦言情況令人擔憂,因為去年的兩宗個案染病時間相近,居住地點亦同在黃大仙區,但今次的三名患者分居港九新界,顯示全港不同地區均有長期病患者可接觸到該病毒,繼而染上肝炎,影響的範圍較之前大,他擔心病毒或成社區傳播。

目前人類染大鼠肝炎的途徑未明,專家指仍需作進一步基因檢測找出原因。(資料圖片)

未能肯定病毒傳播途徑 將做基因測試找出原因

截至昨日,全港累計錄得五宗人類染大鼠肝炎個案。薛達承認目前未能百分之百肯定大鼠肝炎病毒由大鼠跳到人體的途徑,因為由病毒潛伏期至發病或相隔幾個月時間,一般病人均不會記得數月前有無接觸過大鼠。

而另一個解困的方法,就是進行更多基因測試。薛達透露,其中一個方向是收集病患者所居住地區的大鼠樣本,以及病人的血液樣本,將兩個樣本的基因作直接比對,以找出兩者的異同,以及研究當中有無基因突變,令該大鼠病毒突然可傳染給人類。

需收集更多不同地區大鼠樣本做基因比對

全港現時有兩間化驗所可進行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基因測試,分別是港大微生物學系及衞生署的化驗所。薛達稱港大及瑪麗醫院自去年9月發現全球首例人類染大鼠肝炎以來,曾為大約200至300個病人進行測試,若有病人無確實原因染上肝炎,前線醫生會建議其同時接受一般人類戊型肝炎及大鼠戊肝的測試。

他透露一直有與政府合作,食環署會將社區大鼠的糞便樣本及內臟留予港大進行研究,去年主要就九龍中及九龍東的大鼠樣本化驗,他希望可以繼續取得更多不同地區的樣本,若順利的話,基因比對起碼需時一至兩個月才完成。

其中一個病人居住的海怡半島,多座住宅的花槽都放有老鼠藥及貼有告示。(黃偉倫攝)

▼全港各區鼠患指數▼

+14

食環署:下周一起就食肆不當處理廚餘加強執法

食環署發言人指,今日已派員到受影響地區視察鼠患情況,並就防治鼠患提供專業意見及技術指導,相關組別人員亦會在該些地區展開聯合行動,加強區內街道潔淨服務,在公眾地方加大力度進行防鼠和滅鼠工作,以及檢控違例棄置垃圾及廢物的人士。

鑑於食肆所產生的廚餘和食物殘渣如處理不當容易引致鼠患,食環署特別針對食肆在後巷處理食物、清洗器具、堆放雜物及違法棄置廢物(包括在凌晨違法棄置袋裝垃圾)等情況,將於5月20日展開五個星期的特別行動,進一步加強食肆負責人的防治鼠患意識,並會加強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