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清潔工冒勞損風險倒垃圾 垃圾桶改拉門設計複雜易壞
「爛口」、身經百戰的橙色垃圾桶隨處可見,伸手觸碰其傷疤,隨時劃破了手。這些身體接觸,前線清潔工無法避免,也因垃圾桶設計缺陷,清理時不斷撞擊桶身,終形成惡性循環。
政府正檢討垃圾桶設計,據了解初步設計的投入口將進一步縮細、桶身改用拉門設計,以及採用搖蓋式煙灰缸,則可把其反轉、把煙灰直接倒入桶內,預料今年下半年面世及進行公眾諮詢。
有清潔工團體上月中曾就這個「機密」設計表達意見,普遍認為拉門設計有助減少搬動桶身對身體勞損,但擔心門鉸易壞,減低耐用性及容易夾傷手;又認為設計上未有完全考慮清潔工工作實況。關注垃圾桶設計的藝術家程展緯擔心新設計將成為一大災難,「每個部份回應不同投訴,但操作複雜,昂貴又易壞,最終只會成為垃圾,無法落實減廢」。
煙灰髒水倒滿身 裂痕割破手套
清理垃圾工作看似簡單,原來有不少安全隱患。「試想像身形矮小的婆婆每次高舉桶身,頂部的煙灰置在半空……下雨時煙灰缸注滿雨水,倒垃圾時有機會溢出來倒到身上,或放下時濺出來」,程展緯戴起手套,身體力行地體驗清潔工苦況,發現每次倒垃圾時要搬起重達14至19磅的垃圾桶外殼,再向下傾斜呈45度,撞擊桶身,把煙灰倒掉,「對老人家而言是非常吃力」。
不少垃圾桶年資淺,卻滿佈歲月痕迹,程展緯不經意地在裂痕上一掃,即令膠手套上多了一個洞。政府聲稱一個垃圾桶的壽命約一至兩年,程展緯認為前提是「清潔工不反抗、也沒有人投訴」,事實上兩、三個月已開始有損壞。
新垃圾桶雛型現真身 程展緯憂昂貴易壞
為配合垃圾徵費,環境局在2016年2月成立「公共空間回收及垃圾收集設施改造督導委員會」(簡稱「桶改會」),目前正檢討設於公共空間的回收桶和垃圾桶設計。原定去年下半年就新設計諮詢公眾,但如垃圾徵費般一拖再拖,據悉今年下半年公眾才能一睹其真身。
政府在上月中就垃圾桶新設計諮詢團體意見,初步設計樣板終現身,但外貌仍屬「機密」,諮詢會上嚴禁拍照。程展緯形容,垃圾桶延續橙色設計、投入口收窄及呈垂直橢圓形、外殼及內桶改用拉門設計,意味清潔工清走垃圾前先要拉開兩度門。煙灰缸未能獨立拆出,一款置於桶頂,且變闊及變淺;另一款在桶邊,兩者均採用搖蓋式設計,可把煙灰直接倒入桶內。
曾改良推中間開蓋垃圾桶 市面僅存少量
設計回應清潔工對職安健關注,設計師估計每個垃圾桶壽命延長至四、五年。程展緯擔心門鉸容易損壞及每個製作成本達千元,加上若垃圾桶內塞滿垃圾,煙灰亦無法清理,質疑一般垃圾及煙灰缸為何不能分開處理。
政府早年曾推出中間開蓋式垃圾桶,至今街上仍有少量,有清潔工大讚好用,皆因較輕身及操作簡單,搬動時不傷身。程展緯認為,新設計應就前身的不足,再作改良,而非把一切推倒重來,忽視成品的耐用性、維修困難等,否則最終只會淪為一件垃圾。他嘆言:「桶改會一直封閉諮詢,把新垃圾桶視為機密設計,感覺好神祕及荒謬,但只是在設計上獨立回應不同投訴,最後成品不見得好用。」
清潔工會料新桶實用度有限
前線清潔工與垃圾桶接觸時間最長,但其訴求似乎並非排在首位。環境局表示,今年初開始向前線員工進行多場操作示範,普遍認同新概念設計的操作系統較現有更方便,能有效提升前線員工在職安健上保障,顧問會在今年稍後時間向桶改會匯報和提交最終設計建議。
屯門食環署外判清潔管工黃健達透露,去年11月食環署職員曾帶三、四個紙皮製的垃圾桶模型,讓工友試用,但在他眼中「(新桶)完全不設實際,即使是拉門設計,經日曬雨淋後,一樣好快壞,除非用最好的物料製作」。他稱,不少工友對垃圾桶損壞感麻木,也甚少主動提出更換,原因是「最長一次追了食環半年才有新桶」。
有出席上月諮詢會的清潔工人職工會組織幹事梁芷茵形容,新垃圾桶煙灰缸「好窄、好扁」,增加清潔難度;拉開門時,「垃圾桶已站不穩,好似不倒翁」,設計師解釋該樣板物料非最終選擇,又會考慮在底部加入水或沙。
同被諮詢的清潔服務業職工會組織幹事黃雅文擔心,「拉門設計未知會否夾手或夾爛膠袋」,加上會上僅提供家用白色膠袋作示範,而非街上慣用的厚身黑色膠袋,「如果真心希望讓工友嘗試,起碼在真實環境下試用,不是看模型就算」。
桶改會成員:耐用度仍需改進
桶改會成員兼公開大學應用科學及環境學系講師鄧展翔認為,新桶初步設計有助減少工友勞損及較美觀,但承認放棄使用玻璃纖維物料,耐用度或不及目前使用的垃圾桶,有必要調整物料及門鉸等。他透露,新垃圾桶有機會加入盲人點字,供辨別垃圾桶及回收桶,也考慮簡化桶身文字,強調設計未有最後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