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專題導讀】《1984》出版70周年 看奧威爾筆下的極權世界
1948年,英國小說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創作了反極權主義的經典小說《1984》,他以當年的年份顛倒為書名,預言1984年的世界將是「老大哥」操控一切、「電幕」監視國民一舉一動、「真理部」篡改歷史、「思想警察」箝制思想的極權世界,國民要互相舉報,習慣用互相違背不合邏輯「雙重思想」思考,更沒有高呼「2+2=4」的自由。小說在1949年6月正式出版,七十年來被翻譯成六十多種語言,銷量歷久不衰,近年在全球不同地方的示威活動中,都有《1984》的身影,不少政客、學者紛紛引用此書來評論時政,香港亦不例外,究竟這一本著作,對香港有什麼意義?《香港01》推出《1984》專題報道,從不同方面深入認識此巨著。1984系列之一
《1984》出版70周年系列報道:【專頁】《1984》出版70周年 政治預言小說預知未來?(一)導讀:奧威爾筆下的極權世界(二)香港譯者劉紹銘:極權去到盡 「1984」便會發生(三)寫奧威爾式《中國夢》 異見作家馬建:香港摻了鹽變了味(四)拒學真理部銷毀歷史 前檔案處長朱福強:守着記憶大門(五)聽新語學雙重思想 鍾劍華:不知是人話、鬼話還是假話(六)圖輯:《1984》預言與現實 奧威爾在當今世界的身影
1984年,香港處於中英談判的迷霧中,最終兩國簽訂聯合聲明,確定香港回歸中國。同年,香港出生的翻譯家劉紹銘,將《1984》譯成中文,在《信報》連載。在35年後的香港,劉紹銘回看他形容為很恐怖的《1984》,直言部分情節,已經在某些人身上發生。
某些人是什麼人呢?是流亡作家馬建,去年來港演講的原定場地大館,一度禁止他演講;是藝術家巴丟草,因諷刺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藝術展受壓取消;還是香港外國記者會第一副主席馬凱(Victor Mallet),因為主持民族黨講座,工作簽證不獲續期?
曾捲入風暴中的馬建,越洋受訪時直指,香港人缺乏精神家園,書中的預言將逐步在香港實現。
前檔案處處長朱福強則覺得,香港遲遲未為《檔案法》立法,就似書中銷毀歷史的情節,「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曾經鍾情毛澤東的詩詞,改革開放後看《1984》,才恍然大悟何為極權。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戰爭是和平,自由是奴役,無知是力量。
喬治.奧威爾 George Orwell1903-1950
奧威爾原名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於印度,1907年舉家遷回英國,後因經濟原因無法升學,被迫遠走緬甸,參加帝國警察部隊。1922至1927年間在緬甸度過,因厭倦殖民行徑和癡迷寫作而辭去公職,輾轉回到歐洲,在倫敦、巴黎等地流浪。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奧威爾參加西班牙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的民兵,到前線參戰,喉嚨中彈被迫返回英國,期間見證了共產黨的派系鬥爭和清洗。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奧威爾積極參加反納粹運動。由於西班牙內戰和二戰的痛苦經歷,令他對戰爭與和平、極權與民主、社會關懷與人類理想有深刻反思,期間受僱於英國廣播公司(BBC),又做過隨軍記者。.
1945年,他出版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農莊》,1948年寫成了傳世名著《1984》。在《1984》,奧威爾描繪了一個極權主義達到頂峰的可怕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思想自由是一種死罪,獨立自主的個人被消滅乾淨,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受到嚴密的監控。該書在1949年6月出版。
1950年1月,奧威爾因肺結核而病逝,死後葬在英國牛津。
《1984》分別在1956和1984年,在英國被改編成電影。
兩岸均曾刪減改譯
《1984》於1949年面世翌年,就有中文譯本,但多年來兩岸譯本均曾刪減改譯。
1950年,台灣有第一部《1984》的中文譯本,譯者為王鶴儀,但只翻譯了第一部,台灣1980年代政治氣氛漸趨寬鬆前的譯本,有為配合當時的「反共宣傳」,將「極權主義」寫成「共產主義」。
香港最早的譯本是1957年大公書局的《二十七年以後》,譯者為黃其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賴慈芸指,黃其禮譯本後來被台灣抄襲,並署假名「邱素慧」為譯者。
而內地最早的譯本是1979年,譯者為董樂山,當時「僅限內部發行」及「僅供領導同志參考」,直至1988年才允許公開發行。
上文節錄自2019年5月6日出版第161期《香港01周報》文章《〈1984〉出版七十年 政治預言小說預知未來?》。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