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智能停車場提供更多泊車位 市建局韋志成:或令泊車費下調
撰文:李家偉
出版:更新:
政府早前提出在6處興建地下智能停車場,包括深水埗、荃灣、上環等區;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早前指出,市建局已完成地下智能停車場可行性研究。
韋志成今(18日)進一步解釋,預料「電子飛氈」機械人泊車系統的成本每部約100萬至200萬元,而若要處理100個車位,大約要兩部至四部機械人。他又認為,因為供應的車位多了,或有可能令泊車費下調。
韋志成今早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解釋,現時有兩種的智能停車場,一種是運輸署打算在深水埗試行的「圓桶型」停車場,另一種是運用「電子飛氈」泊車系統的停車場。他提到,如果用「圓桶型」停車場,雖然可減少高達四成的成本,但針對市建局的重建項目就未必合適。
他提到,早前曾研究將智能泊車場放入市建局兩個重建項目,但建築物內的停車場受圖則規限,空間並不規則,加上有主力柱限制,「圓桶型」停車場未必合適;然而透過「電子飛氈」機械人就可以按照車輛大小將其放到合適空間,「可以去到每一個角落,」充分利用泊車場空間。
在成本上,他指預料「電子飛氈」機械人的成本每部約100萬至200萬元,而如果要處理100個車位,大約要兩部至四部機械人。被問到會否因成本高而導致泊車費上漲,他指出因為供應的車位更多,或有可能令泊車費下調;惟仍需要再作研究才有準確數字。
他又透露,預料市建局項目的智能泊車場最快可以於2024年招標,但強調「唔係想做就做到」,因為智能停車場可能涉及多個部門,包括屋宇署、運輸署、機電工程署等,他希望運輸署的地下智能停車場先導項目可以幫助到他們解決技術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