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跨境家庭生活難 平機會建議予低收入跨境父母有條件工作許可

撰文:梁煥敏
出版:更新:

近年的中港矛盾、反中港跨境家庭的情緒越趨熾熱,低收入中港跨境家庭在缺乏政府支援難融入本地社會。平等機會委員會聯同浸會大學教育學系,於去年1月至5月期間為28個低收入跨境家庭進行了五次每月家訪及了解後發現,由於他們欠缺社會協助,加上港人對內地人普遍負面的觀感,阻礙跨境家庭對香港產生歸屬感。
負責研究的團隊建議,政府和其他社會服務提供者應重新審視其相關政策,以確保符合資格的兒童,不會因其內地父母的居住身份而無法獲得資源,此外,亦考慮給予低收入跨境家庭的父母有條件的工作許可,有必要時,讓家長自願以子女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轉換內地戶。

平機會建議「一年多次入境許可證」應涵蓋所有需要在香港逗留照顧子女的跨境父母,不論其配偶是否香港永久性居民。(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中港家庭、中港矛盾近年越加激烈,2001年終審法院就莊豐源案的裁決使中國公民在香港出生的子女擁有香港居留權後,其後內地開放港澳個人遊,大量內地婦女來港產子。從2003年至2012年,配偶為非香港居民而來港產子內地婦女數目由2,070名飆升至26,715名。

研究團隊深入探究跨境家庭父母及其在港出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挑戰及了解這些孩子的教育機會後,發現內地母親在香港分娩主要為繞過中國的一孩政策,加上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固有思想,為母親帶來壓力,認為非生男孩子不可,其次則為意外懷孕。

可是,到港後不少家長覺得由於他們自己沒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令其在港出生子女被排除在社會支援服務之外,加上港人對內地人普遍負面的觀感,阻礙跨境父母及其在港出生子女對香港的歸屬感,而子女的學業成績不符父母期望,但父母又無法提供學業上的支援,雙方關係會變得更緊張。

研究指內地父母對本地教育缺乏了解 低估在港需面臨的挑戰

另外,部分父母對本地教育制度缺乏了解、加上教育水平偏低,接收有關香港移民和教育政策的信息並不準確,導致他們低估了在香港需要面臨的挑戰,對於家庭在收入、住屋、兒童學位、簽證、家庭分離和社會支援方面的挑戰最為嚴峻。

平機會及團體建議,政府和其他社會服務提供者應重新審視其相關政策,以確保符合資格的兒童不會因其內地父母的居住身份而無法獲得資源,並應將綜援計劃的申請回復至2008年前的政策,即容許18歲以下、內地人在香港出生的子女以個人身份申請綜援。

政府應就身份免受歧視進行全面公眾諮詢研究

另外,建議「一年多次入境許可證」應涵蓋所有需要在香港逗留照顧子女的跨境父母,不論其配偶是否香港永久性居民。有必要時應實施適當的機制,讓家長自願以子女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轉換內地戶;或香港政府應考慮給予低收入跨境家庭的父母有條件的工作許可。鑑於歧視問題嚴重,政府應就居留身份免受歧視的保障進行全面的公眾諮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