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日婦食魚生 胃中寄生線蟲 何栢良:服抗生素者莫生吃
消費者委員會調查發現本港市面至少兩間食肆的三文魚和吞拿魚刺身,分別有蟲卵及線蟲。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發文提醒,冷凍處理刺食等只能夠殺蟲,不能殺菌,提醒高風險人士如幼童、長者不要進食魚生,抵抗力較差的人士如器官移植、癌症病人、正接受化療人士、 高劑量類固醇、 肝病糖尿病患者、服用抗生素的病人也要避免。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教授梁美儀指,魚肉經冷凍處理能殺死寄生蟲。她提醒市民若將野生捕獲的魚類,又或將從食肆魚缸中取出的活魚,即時製成刺身食用,是相當高危的做法,大大增加食用風險。
日女食未煮三文魚 胃藏11條海獸胃線蟲
消委會早前從市面搜集50款三文魚和吞拿魚刺身樣本進行3階段檢驗,結果發現太古康怡廣場元氣壽司的吞拿魚刺身樣本,以及荃灣的魚尚三文魚柳樣本,分別檢測出蟲卵及線蟲。
事實上,進食魚生刺身染病並不罕見。2016年,《新英倫醫學雜誌》曾報道,日本有一名36歲原本健康良好的女士在進食未煮過的三文魚後兩小時後出現胸痛、作嘔等病徵。她兩日後求醫,醫生透過內窺鏡在其胃部發現共11條海獸胃線蟲,在用鉗出寄生蟲後,其病徵便消失。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在社交網站發帖文指出,在現今世代呼籲大家戒食魚生、壽司是「不切實際」,但進食前應要做好風險管理。他提醒,由於「 冷凍」只能殺蟲,不能殺菌,細菌在攝氏零下80度即使雪藏10年也不會死亡,因此高風險人士例如幼童、老人家、 器官移植、癌症病人、正接受化療人士、 高劑量類固醇、 肝病糖尿病患者,以及服用抗生素者都不能進食魚生。
倡立法規管飲食業標明魚生來源
他認為政府當局應立法規管飲食業界公開食物來源的資料,「消費者應該有知情權」,如要標明來源地及是否用國際認可的冷凍方法滅蟲等,讓公眾、食環署及食安中心人員檢查,若相關人士無法提供證明便應被檢控。
而世衛的食品法典委員會《魚和魚製品操作規範》中指明,如果魚肉將會供應作生食用途,應先將魚肉放在攝氏負20度或以下冷凍7日,或放在攝氏負35度冷凍約20小時,便可殺死寄生蟲。魚生經過上述適當冷凍處理,便可殺滅能感染人類的寄生蟲。雖然死掉的寄生蟲仍存在魚肉內,但其感染人類的風險已有效降低。
魚生經適當冷涷處理 可殺死寄生蟲
根據歐盟與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規定,擬供生吃的魚類產品亦必須經過冷凍處理。港大生物科學學院教授梁美儀表示,有部分人或會將出海野生捕獲的魚即時生食,又或會食用食肆從魚缸中取出,並即時製成的刺身,以為能夠保持魚肉新鮮;惟她強調食用前沒經適當的冷凍程序處理魚肉,屬相當高危。
至於本港一般市面上所售賣的魚生刺身,均經過低溫處理,能有效殺死常見於鹹水魚的寄生蟲幼蟲,如海獸胃線蟲等。所以日常食用魚肉刺身而感染寄生蟲的風險不高。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指出,食用未經徹底煮熟的海魚有機會感染海獸胃線蟲(Anisakis和Pseudoterranova)和某些品種的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如感染海獸胃線蟲並影響胃部的話,患者會在進食後1至12小時內出現腹痛、嘔吐、或發燒等徵狀,部分人更可能出現皮疹。如影響小腸,患者可能在5至7日後出現腹痛。
感染海獸胃線蟲 1至12小時內會出現病徵
海獸胃線蟲的幼蟲有機會穿透並進入胃壁或腸壁,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胃穿孔,並進入腹膜;亦有人感染後會出現過敏反應,例如出現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或休克等。要確診海獸胃線蟲感染,一般需要照胃鏡,如發現海獸胃線蟲,便會即時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