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片場重建獲通過 學者:大樓屬精品建築 冀用途要「貼地」
曾為全球最大私營影城、擁逾半世紀歷史的清水灣邵氏片場,為無數電影的誕生地,更被譽為「東方荷李活」。不過隨着重建計劃獲城規會通過,昔日的風光史始終敵不過時代巨輪。
片場的重建計劃將「寓保育於發展」,原址保留具標誌性的邵氏行政大樓和片倉及配音室。有建築學者稱,片場內的建築屬本港僅存的戰後建築物,當中行政大樓具獨特建築風格,更屬當中的「精品」。他建議日後業主改裝用途時,應顧及公眾參與度,「用途要貼地。」
位於西貢清水灣的邵氏片場,其業主復星國際早前向城規會申請改建為住宅及酒店項目。重建申請籌備十多年,終於今日(22日)獲城規會於有附帶條件下通過。重建計劃加入保育元素,具標誌性的原邵氏行政大樓、片倉、配音室及已故邵逸夫爵士昔日辦公室獲原址保留,將改裝成包括文物展示場地的商業設施。而一號錄影廠、邵氏別墅部分外牆、製片部及等部份將會被保育。
建築學者:行政大樓具本土建築風格
片場於60年代開幕,屹立於清水灣逾半世紀,更於2015年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港大建築學院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稱,片場內建築大部份為具保育價值的戰後建築物,當中獲保留的行政大樓更屬「精品」。李浩然續稱,行政大樓由上世紀名建築師甘銘設計,別具獨特的本土建築風格,「非現代建築,亦較後現代(建築)早20年。」而為人熟悉,大樓外牆上的不規則窗框設計,便屬其建築特色之一,「於本港越來越少。」
對於大樓的保育用途,他希望能更「貼地」:「要開放畀公眾之餘,都要符合民心,」他建議可以電影業作主題,一來切合片場原有用途,二來可以引起公眾共鳴,「甚至整個李小龍博物館都得。」他稱現時不少歷史建築均以博物館作主題,但忽略公眾興趣、展品與場地的聯繫等,「變相為保育而硬塞入去。」
建議加入法律元素 加強評級意義
除獲保留的行政大樓外,事實上片場內不少建築物均獲古諮會評級,如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2號宿舍等。不過隨著重建開展,它們或面臨拆卸。李浩然稱雖感可惜,但片場畢竟為私人建築物,難以要求業主全面保留,「留得低當中的『精品』已經算唔錯。」對於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片場最終仍逃不過重建命運,李浩然稱政府應考慮評級之餘,加入法律元素,「單靠評級、傳媒報道根本不足夠。」
邵氏片場的重建計劃籌備多年,惟片場整體於2015年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令業主復星國際一度撤回申請。後來業主提出修訂方案,除發展成40幢住用建築物,以及3幢非住用建築物,提供749個低密度單位及183間酒店客房外,方案加入保育元素。而於去年申請人再申請降低發展高度,將原本40幢住用建築加至43幢,但減少3幢樓高11層大廈,單位數目維持不變。最終於今日(22日)獲得城規會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