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教授推廣港式英語作詩 突破文法界限 顯港人身份與情感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港式英語非正式英語,一般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不過,有浸大英國語文學系教授則認為港式英語包含港人身份與情懷,有利文學創作,去年底舉辦中學生英詩創作坊,鼓勵年輕人突破文法框架,以港式英語作詩。獲選英詩更在國際網上文學雜誌《茶:亞洲文學季刊》發佈,藉此分享香港故事,題材包括與雨傘運動、港珠澳大橋及超強颱風山竹等。
浸大文學院今日下午舉行茶聚,分享文學院動向及去年研究與活動成果。有份出席的浸大英國語文文學系副教授何麗明及教授黃良喜表示,去年12月底舉辦英詩創作坊,當中鼓勵學生突破文法框架,以港式英語作詩。
工作坊有150人報名參加,最終挑選約30多人。參與者在工作坊學習英詩創作,分享香港故事,當中四篇出色作品更獲挑選刊登在本地英文媒體刊物《Young Post 》及國際網上文學雜誌《茶:亞洲文學季刊》。被問會否有家長擔心工作坊學壞英文,黃良喜指,未有收到家長反對意見;他指,若學生英語能力高,基本能分辨文法結構正確與錯誤地方,只有透切掌握英語特色與情感表達的學生,才能活用港式英語作詩。他說,希望學生明白可以自己語言,充分表達自己,「最終在國際舞台上,就係要令對方明白自己,而唔係附屬於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