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包裝惹的禍!港水域含逾萬件塑膠碎片 微塑膠濃度三年增11倍
走進超市,不少水果都會以保鮮紙或發泡膠膜包裹,以保美麗外觀。不過,有關包裝恐流入大海,危害人類。有環保團體聯同學者於本港水域採樣,檢獲逾1.8萬件塑膠碎片,當中逾九成為含毒素的微塑膠,若在人體積聚,恐影響生育。調查又發現,本港水域平均每立方米有三件微塑膠,較2015年大增11倍。
若將檢獲的微塑膠細分,六成是即棄餐具、飯盒、托盤等,其次就是發泡膠膜、膠袋和其他包裝。環團批評超市過度包裝成常態,一些無需包裝的水果都強行用上三層包裝,最終誤入海洋,再透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逾九成塑膠垃圾屬微塑膠 餐具佔最多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於今年1月,聯同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副教授霍年亨,在香港東部、吐露港及西部水域沿岸共20個採樣點,利用採樣工具網「Manta net」收集塑膠垃圾樣本,再分析其來源。
團隊於8日共收集到18,123件塑膠碎片,94%屬微塑膠,即直徑少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其中常見於餐具、食物包裝的「聚苯乙烯」(PS)佔最多,有60.4%。其次是「聚乙稀」(PE),即常見於水果的發泡膠膜、膠袋、保鮮紙,佔18.1%。
東部水域「膠味最濃」 主要是本地生產
團隊於所有採樣點都收集到塑膠垃圾,整體而言,微塑膠的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2.936件,較2015年同類調查增加11倍。東部「膠味最濃」,每立方米有7.637件;吐露港和西部則分別有2.344件及0.534件。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指出,從上述數據可見,垃圾主要是來自本地生產,而非內地飄洋過海。
超市過度包裝成常態 兩個橙用四件膠包裹
陳可淳續指,調查結果亦反映本港過度包裝已成常態,她舉例,在超市購買兩個橙,但竟用上兩個發泡膠裹膜、再加上一個膠托盤,最後還有一層保鮮紙包裹,直斥「無謂」:「同一時間,我們發現無論超市還是街市,都會見到沒有包裝的水果。由此可見,額外的包裝是多麼『無謂』。拆這些包裝,不用一秒,但有關塑膠就會留在海中一輩子。」
陳解釋,微塑膠本身可含有毒有害添加劑,如被海洋生物吞下,可令其腸臟變形,降低其活動能力及反應。綠色和平就曾在本地野生烏頭及流浮山蠔中發現微塑膠,陳可淳警告,若如微塑膠中的有害物質於食物鏈積聚,會帶來健康風險,包括干擾內分泌系統,孕婦及發育中的小孩尤其容易受到影響。而去年有科學家首次發現人糞含微塑膠,警告人體若攝取,最嚴重或引致生育問題。
面對塑膠圍港,陳可淳促請政府政府應盡快立法規管,如落實生產者責任制,要求生產商減少使用及回收其產品的包裝物料等。
環保署回覆指,由於包裝物料可包括不同廢物類型,例如塑膠、紙張、金屬、玻璃甚至木材,難以明確界定規管範圍。署方又指大部分在港銷售貨品均為進口,亦難以規管其包裝物料的使用,意味該署現階段無意立法規管。環保署稱會繼續透過宣傳教育和其他不同途徑,鼓勵不同持份者實踐簡約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