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以為保暖水樽價值500元?中大與小學推理財計劃學精明消費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小學生對金錢概念究竟有多模糊?曾有小學生化身「豪客」,於小食亭或飲品機前隨意以八達通為同學「嘟」飲品、結帳;老師亦透露,有學生誤以一個保暖水樽的價值約為400至500元。
為增強學生的金錢概念,由證監會及金管局等監管機構成立的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早前委託香港中文大學與小學合作,推行「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將正確理財觀念滲入在學校生活及學科課程;而校內舊書墟活動,在推行計劃後增加了36%收入。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參與了「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本學年在校內的課程及活動內滲入理財及品德教育。(鄧穎琳攝)

計劃總監兼中大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直言,本港不少文科生對金錢及理財認識淺,甚至對賺錢存罪惡感,惟現實中每人均須為未來生活考慮,故希望將理財教育加入正規課程內,於全港推行,協助下一代從小認識到正確價值觀及金錢觀。

小學校長:教導理財非市儈 繪本中加入價錢比較

參與的學校之一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校長徐俊祥直言,學校為避免「講錢失感情」,多數不會教導理財教育,但他認為理財是教小朋友學習駕馭金錢,而非市儈,雖然香港教育重視能力導向,但理財亦是生活一部分,「要讓小朋友知道錢是有限的!」故該校在各學科合適的章節中,加入理財教育。如在小三中文科的麵包師傅繪本故事中,引導學生學習比較價錢、營養成份及性價比等。

究竟同學們對金錢的價值有多模糊?有老師透露,曾有小四生以為保暖水樽值價400或500元;亦有學生胡亂在飲品機前,以八達通為同學付款。

為失物拍片 讓同學「估價」以理解不同物品的價值

為使學生更了解物品的價值,由學生代表組成的學生議會不但會紀錄校內失物,更會為失物拍攝短片,邀請同學為失物「估價」。負責活動之一的同學陳琛翹笑言,失物包括水樽、擦膠、雨傘、外套,甚至泳衣褲、書包也有,希望藉活動分享保護財物的重要性。

實施理財教育後 校內賣舊書籌得款項增36%

學校亦改變了每年舉辦的舊書墟活動的模式,讓學生發揮創意及自行點算收益。小五生柯心竹指,在舊書墟活動中,有同學構思,只要買滿指定金額,則可獲得現金券的營銷策略,如提供減10元優惠,令他們漸漸對金錢運用有進一步認識。而該校今年共籌得8,417元,比在實行理財教育前、即去年的6,182元增加約36%。

常識科科主任曾瑞麟(右一)指,校方在交流團出發前會教小朋友匯率概念、分清想要與需要的東西,以及填寫預算開支表。(鄧穎琳攝)

藉交流團認識匯率及貨幣制度

此外,學校亦透過交流團,讓學生認識匯率及貨幣制度,常識科科主任曾瑞麟指,校方在出發前會教小朋友匯率概念、分清想要與需要的東西,以及填寫預算開支表。

小六女生凌雯嫣稱,兒時父母曾教她在購物前要先分清「需要」及「想要」,但她早已將此道理遺忘,直至日前老師提醒,她才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情況,並在交流活動前估算所需花費,事後檢視自己有否浪費金錢。

中大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提議,家長可教導小朋友將捐出部分利市或零用錢,幫助弱勢社群。(鄧穎琳攝)

除了學校努力,家長身教對小朋友成長尤其重要,徐俊祥指,學校會在家長座談會中講解校方的理財教育概念及運作情況;莊太量又提議,日常生活中,家長可教導小朋友捐出部分利市或零用錢,幫助弱勢社群;而小朋友要求買入心頭好時,家長應要求小朋友付出:「家長出9成、小朋友出1成。」

「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每年為每校提供十萬元資助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早前委託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在2018至21年間邀請20間學校參與試行「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本學年率先邀請5間小學參與,包括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五邑鄒振猷學校、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及將軍澳官立小學。每校每年可獲十萬元資助,在課程內容、學校活動內加入理財及品德教育。中大教育學院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專業顧問吳家傑指,首五間小學分布港九新界,方便團隊分析理財教育對不同地區及社經地位下成長小朋友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