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科普】香港常見嘅霧原來有幾種 平流霧混合霧有咩分別?
撰文:香港天文台
出版:更新:
(原文取自天文台網頁,大小標題、引言及內文,經過香港01編輯修訂)
在《霧之解說》裏已簡略地介紹霧這個天氣現象,這裏以一些香港常見的霧作例子,再加以闡釋。
「平流霧」
當寒潮或北方的冷空氣逐漸減弱,從東至東南方海洋吹來的氣流因較為和暖潮濕,遇上廣東沿岸較冷的海面或陸地時,近表面的空氣溫度便逐漸下降,當達至近乎飽和情況,潮濕的空氣凝結為直徑只有約萬分之一厘米的水珠,隨東至東南風移向香港及廣東沿岸地區(圖1),形成常稱為「海霧」的「平流霧」。
「混合霧」
在春季,香港有時也許會同時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氣流影響(圖2),這些氣流的溫度略有不同,但空氣中的水份皆接近飽和。若風力不太強,不同方向的氣流互相爭持,潮濕空氣在交界區域混合和產生凝結, 形成另外一種常見的「混合霧」。
舉2011年2月16日為例,當日早上,潮濕的偏東風為香港帶來薄霧和微雨, 普遍能見度維持在2000 - 5000米。在中午,一股微弱的北風開始從珠江口影響香港西部(圖3);當較涼的北風滲入後,氣溫突然下降(圖4),與東風氣流混合,使大氣水份飽和凝結,形成混合霧;令香港西部水域以及香港國際機場的能見度在短短一兩小時內大幅下降至一千米左右(圖5);但對香港東部只有輕微的影響。
「輻射霧」
在一些內陸地區,山谷和低窪地方(圖6),在冬天和春天晴朗無雲的夜晚,當風勢微弱,由於輻射冷卻作用,地面迅速散熱,近地面的降溫較快,形成空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增,使大氣變得穩定,水汽充分時,若近地面空氣冷卻至接近露點而凝結成小水滴,便會形成「輻射霧」。日出之前,由於地面溫度達到最低,輻射霧也最為濃厚,日出後,地面溫度逐漸回升,接近地面的霧開始蒸發。當升溫持續,天氣的穩定度亦會減小,霧便會開始消散。
原文:再談霧
作者:香港天文台黃偉健、吳淑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