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無人機傳感器技術 實時量度船舶排放污染物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空氣污染物排放源頭之一是船舶,由今年起所有船隻在香港水域內航行或停泊必須使用合規格燃料,包括含硫量不超過0.5%的低硫船用燃料,以改善空氣質素。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與環保署合作,研究以無人機傳感器技術,在兩分鐘內量度船舶排放及快速篩查高硫船舶,日後有助署方執法。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與環保署合作,研究以無人機傳感器技術實時量度船舶排放及快速篩查高硫船舶。寧治表示,傳感器有助快速檢測船隻有否使用「重油」,提升環保署執法效率。(李澤彤攝)

船舶廢氣排放是香港最大污染源,過往本港依賴搜查船隻的燃料使用記錄,或以目測方法「量度」廢氣顏色深淺度,甚至抽取船隻的燃油樣本進行離岸檢測分析。

環保署近日委聘科大,研究以無人機及傳感器系統偵測船隻排放物,項目涉及金額共110萬港元。使用無人機傳感器技術後,能具備量度多種主要船舶廢氣排放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懸浮粒子的功能。

當無人機在船舶廢氣排放約50米範圍外進行偵測後,系統會透過雲端技術傳送實時數據及進行電腦分析,在兩分鐘內準確運算在0.05%至5%範圍內的船舶燃料含硫量。運作過程減少對人手操控的依賴,提高執法效率。

數據準確度達9成

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教授寧治表示,無論是船舶靠岸、船舶錨泊或進出港航道,均能應用傳感器技術,快速檢測船隻有否使用「重油」,提升環保署執法效率,否則需要較多人手、靠肉眼逐艘船抽查。這個一年研究項目獲環保署資助,一部無人機連傳感器成本約50萬元,目前收集數據準確度超過9成及穩定性高,在大霧情況下都能使用,他期望今年內獲得民航處批出飛行許可證,在香港水域內試行收集數據,供環保署參考。

環保署:有助及早找到「目標船」

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空氣政策)劉萬鵬表示,新例主要針對遠洋船,因為它們使用燃料含硫量較高,日後若使用無人機協助執法,有助前線人員及早找到「目標船」,但不代表可簡單替代執法程序,因為仍需要派人上船檢查船隻日誌記錄及取燃油樣本化驗。他又指,規例由年初實施至今,環保署共突擊檢查16艘遠洋船,暫時未發現違規船隻。

無人機傳感器已完成實驗室及模擬飛行測試,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出海測試及收集數據。至於日後如何執法,劉萬鵬指外判使用無人機仍言之尚早,視乎數據可靠性及穩定性,再決定如何應用。

根據《空氣污染管制(船用燃料)規例》(第311AB章),由今年1月1日起,所有船隻在香港水域內(除《規例》訂明的若干船隻類別外),不論該船隻正在航行或停泊,都必須使用合規格燃料,包括含硫量不超過0.5%的低硫船用燃料、液化天然氣,以及環保署署長認可的其他燃料;如船隻使用減排技術令二氧化硫的排放少於或等同於使用低硫船用燃料,可獲豁免使用合規格燃料。船隻擁有人和船長一旦違法,最高可被判罰款二十萬元及監禁六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