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覓精神食糧 以舊書圓夢 用文字解憂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東京Book Truck店主將小貨車改造成移動式書店、英國The Book Barge主人將18公呎的船打造成書店,隨運河飄流、美國亞利桑那州的Singing Wind Bookstore座落在一個養牛牧場、德國柏林有男子將廢棄公眾電話亭變成二手書公共書亭、北京「老書蟲」隱藏在一間酒吧內……相對世界各地的書店,香港就失色得多,二手書店在石屎高樓中掙扎求存,卻一間又一間不敵貴租倒下,有愛書人退守到街市一角,另闢天地,開設二手書店,除了圓夢,更是相信在文化沙漠中,仍有惜書人。埋首故紙堆,店主Phyllis希望,以舊書為街坊解憂。

解憂舊書店座落在寶湖道街市一角,歡迎區內居民捐書。 (呂凝敏攝)

從正門走進大埔寶湖道街市,除了陣陣叫賣聲、花香,也傳來書香,經過乾濕貨舖、布檔、跌打館及街坊美容院後,解憂舊書店座落在寧靜的一隅。翻查資料,寶湖道街市由食環署管轄,244個檔位中,出租率達九成七,惟營業的店舖並不多,加上在大型的大埔墟街市競爭下,這裏人跡罕至,檔位租金相對便宜,租戶相繼轉型「搞旺個場」。早前有大埔社區學堂經常舉辦以物易物活動,亦有種類繁多的工作坊,半年後約滿,於本月26日清場。一雞死一雞鳴,隨着社區學堂落幕,解憂舊書店就在轉角處開張。

閱讀正好有填補破洞之效,一字一句皆能解開讀者的糾結。
解憂舊書店店主Phyllis
店主Phyllis是一名家庭主婦,書店大小事項均由她獨力處理。 (呂凝敏攝)

以文字安撫情緒

店主Phyllis自小是一名「書蟲」,現在是區內的家庭主婦,開設二手書店一直是她的心願。書本又稱「精神食糧」,而街市又是一個社區中最重要的地方,兩者結合,大眾更易接觸閱讀,也是鬧市中一大特色。資金有限,落戶租金便宜的寶湖道街市是最好的選擇。Phyllis解釋,「解憂舊書店」的名字,來自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講述一間雜貨店為人排解紛憂,故事主人翁認為「為了煩惱而上門的人,他們內心有破洞,重要的東西正從那個破洞漸漸流失」,故他為這些人填補破洞,重拾信心。Phyllis認為,閱讀正好有填補破洞之效,一字一句皆能解開讀者的糾結。

而英文店名The Book Cure,則來自英國一書《The Novel Cure》,作者Ella Berthoud & Susan Elderkin是書目治療師,一直為客人開立處方,以小說作為治病的藥,以文字安撫情緒,與Phyllis相信書籍能讓人寧心安神的想法不謀而合。

區內一名叔叔捐出大量七十年代的英文攝影雜誌,極具收藏價值。 (呂凝敏攝)

裝電過程困難重重 鄰舍發揮互助精神

解憂舊書店是Phyllis的心血結晶,店內由裝修到出車收書,均由她一手一腳處理。提到開張事宜,她難掩一肚氣,「因為舖位屬於食環署,政府做事極慢,書面申請等批核需時,等待期間已經起租」,租金升幅尚可接受,供電才是讓她最苦惱的一環,「6月1日已經拿了鎖匙,但中電一時稱要有師傅在場才可駁電,一時機電處說總電箱不合規格,令我一頭霧水」。斷電時期要兼顧裝修事宜,令她徬徨不已,幸獲得鄰店東主幫忙借電,才完成裝修,最終拖至25日才正式開張。採訪當日,店內仍未安裝冷氣機,「之前一直等待食環署批准工程,過幾天便會安裝」,說到此時,Phyllis拿起掛在頸上的毛巾抹抹汗。

開張兩天,書店已收到大量捐書,Phyllis未及整理,地上仍有數個小書山。(呂凝敏攝)

喜獲古祖攝影雜誌、原裝《Gundam》漫畫

最讓Phyllis感動的事,是區內居民得知解憂舊書店開張,紛紛贈書,種類包羅萬有,如歷史書、英文小說、休閒書籍、期刊、漫畫等,而且書籍的質素是出乎她意料,「有位叔叔打來問我是否收雜誌,我說會收,然後他拿來了一大疊七十年代的英文攝影雜誌,收藏價值極高」。

此外,有居民把一套幾乎完整的漫畫《Gundam》贈予書店,Phyllis坦言不知如何定價,決定暫時放在書架上,背後貼上「非賣品」,讓街坊前來閱讀,還有荃灣的「我的書房」、亦有遠至將軍澳及元朗的居民,得悉書店開張,均贈送大量書籍。才開張兩天,Phyllis未及將舊書分類,地上數疊書山,反而增加店內的書卷味。

Phyllis指,店內的舊書定價約10元至20元,「若是我去選購的,會貴一點, 80元左右」,未來她亦會收購簡體字書籍,「有長者致電,說從小習慣看打橫的字,希望能在店內買到簡體字書」。

書店內還有一角,放有大量張愛玲小說,原來Phyllis是張愛玲的書迷,「這個架上都是我家中的藏書,我特別喜歡她的《小團圓》」。

有居民將幾乎整套《Gundam》捐出。 (呂凝敏攝)
Phyllis是張愛玲的書迷,她最喜歡的是《小團圓》。 (呂凝敏攝)
店內亦有大量英文舊書。(呂凝敏攝)

慨嘆下一代不再愛閱讀

舖位雖小,五臟俱全,店外有幾個小書架,放有兒童書籍及雜誌,適合「漂書」,店內放有幾張儲物櫈,供人坐下閱讀,門口旁亦有一張高枱,牆上寫上「在這裏最緊要心靜,否則熱死」,而Phyllis就讀中三的兒子,就在這裏看書。Phyllis坦言,客人多數是80後以上的青年,「00後比較愛對着電腦熒幕,我兒子也有邀請他的同學來書店,但他們都不肯來」,Phyllis指,對紙有一種情意結,「始終揭着看才有感覺」,故一直堅持看實體書,也希望盡力推動區內的閱讀文化。

被問到二手書店日漸式微,是否害怕解憂舊書店「做唔長」?Phyllis表示,北區欠缺二手書店,但區內居民亦有閱讀需要,盼望解憂舊書店的出現,能為愛書人提供買二手書的地方,她亦指不怕出售政治書被打壓,「政治書越禁越好賣,反而可賺多一些」,歡迎居民捐出任何種類題材的舊書。

每一位進入書店的讀書人,Phyllis均會贈送宣傳單張,而該單張可摺成書籤;而贈書者則可獲得手製羽毛形狀的書籤一張,物盡其用之餘,也打開書友的話匣子。人來書往,書本與讀者的緣分,就在這街市一角開始。

解憂舊書店位於寶湖道街市。 (呂凝敏攝)
贈書之人,可獲得手製書籤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