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年逾千人長埋沙嶺成孤魂 善心人助無依長者治喪盼入土為安
《香港01》昨(7日)報道,六旬醫院女工麥頌崎月前突然猝斃,惟事隔兩個月,遺體仍無親屬認領,又苦無授權代辦,同事憂心麥女士最終被移送至沙嶺公墓,遂於網上發起尋人,期盼死者可盡快安息。
食環署回覆查詢指,過去3年共處理1340宗無人認領遺體,為其進行土葬或火化,平均每年有逾400無主孤魂。事實上,為防止無依靠長者未能善終,坊間有不少社福機構向長者伸出援手,協助長者於生前規劃後事,代為於夕陽送行。有非政府津助的慈善機構,過去10多年義助獨居老人辦喪,不求回報,甚至全包殮葬費用,只望他們於生命盡頭一路好走。
任職公立醫院清潔工、估計65歲的麥頌崎在去年11月上旬,乘小巴上班途中不省人事,急救未幾即告猝死。熱心同事眼見麥女屍首無人認領,曾多番嘗試聯絡其家人不果,遂期望可代辦身後事,但因非親屬關係遭拒。
醫管局昨回覆查詢時則指,醫院現正尋求法律意見,並考慮作出恩恤安排。
據了解,麥女獨居於天水圍,雖曾提及有親人,但政府部門一直未能與其家屬聯絡。2016年統計處數據顯示,65歲以上長者共有116萬人,未婚者佔4.2%,即近5萬人、喪偶長者亦有32萬人,另有15萬人屬獨居人士,佔總體人口13.1%。惟有關數據並無追溯長者有否任何親屬。
長者身後事的社會支援服務方面,綜援下設特別津貼,如有需要,離世受助人家屬可申領實報實銷殮葬費津貼,最高1.49萬元。不過非綜援長者未能受惠,主要靠非政府機構「補位」,例如社區組織協會、聖雅各福群會及榕光社等機構,各自提供殯儀支援及善終服務,陪伴孤獨長者走過最後一程。
非政府資助的榕光社設「夕陽之友」計劃,經審查後的65歲獨居、無子女長者可以參與。義工會作家訪,了解其身後意願,長者可簽署授權書,委托機構代辦。機構亦承諾,會向有經濟困難長者包辦身後事全數費用。主席聶揚聲指,只要獲得由警察或醫務社工蓋印認證的身份證版本,日後機構可申領遺體,並啟動後續程序,包括申領死亡證、設靈、守夜及撒骨灰等。去年機構共為50多名離世長者辦理後事,其中10多宗由警察、社署等轉介。
堅信死有尊嚴,聶揚聲過去曾為不少孤獨老人送終,「我哋代辦埋孝子嗰份,就係唔想老人家走得淒涼」,雖非親非故,但他認為能夠代勞亦是緣份。他憶述,去年曾巧合地先後為三兄妹治喪,三人俱未婚,其中二哥更客死異鄉,遺體存於內地武漢,內地官方幾經轉折後接洽社署。隨後機構受其轉介,並前往安老院向80多歲的大哥取授權認可,期間他認得曾與對方於喪禮碰過面,始驚悉是其中一位受助女子胞兄,但未幾大哥卻相繼離世,他隨後馬不停蹄奔走中港為兩兄弟辦後事,最終三兄妹骨灰撤於同一場地,得以相聚。
他又指,數年前曾受朋友托付,代辦友人身後事,惟醫院一方卻遲遲不肯「交人」,經立法會議員干涉後始肯放行,結果遺體存於殮房長達6個月,領回時屍首全黑,更面目全非,慨嘆人為因素令死者未能盡早安息。
人死歸土,他亦認為助人不必拘泥光譜,並無宗教、種族及政治光譜之分。他曾為信持行街紙的印度人舉殯,喪事亦以印度教進行,只期望對方一路好走。他認為,本港人口老化,相信隱蔽無依長者將日益增多,「都無辦法,希望做得幾多得幾多。」
聖雅各福群會後顧無憂服務經理李佩怡則指,機構同樣有協助長者規劃身後事,並於長者他日百年歸老時代為履行意願,並會有律師在場見證授權。綜援受助者毋須付費,其餘長者則會按殮葬所需作生前預繳。
機構亦設「無憂通」服務,目前共有800多名用家,中心每日會於指定時間致電長者,他們可接聽來電或按鍵報平安,如職員未能於48小時與長者聯絡,則會接洽管理處、長者地區中心,或直接上門了解。
根據現時程序,醫管局會先將未有家屬資料的身故病人,轉交警方處理,倘未能聯絡死者家屬,一般於一個月內,遺體便會被列為無人認領。醫院會按《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安排遺體由食物及環境衞生署處理,食環署隨後會以土葬或經火化後安葬於沙嶺墳場,墓碑無名無姓,只有一組號碼。此外,政府會將部分無人認領遺體轉贈至港大醫學院,作「大體老師」的教學用途。
食環署回覆查詢指,過去3年分別有783及557具無人認領遺體進行土葬及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