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美食嘉年華】棄電台工作改當農夫 農二代:增本地糧食供應
撰文:朱雅霜
出版:更新:
90後「農二代」辭電台工作投身種菜。現年28歲的許俊義原為電台幕後人員,因同事報道一系列的食物安全新聞,令他反思本港食安及糧食自給率偏低問題,之後毅然辭職,協助父親接手經營新溫室,希望為本地糧食問題出一分力。
許俊義(28歲)今日(4日)帶着自家永霖手耕農場出產的沙律菜,前往旺角花墟公園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開檔出售。他準備了鶴藪白菜、紅尖葉、綠尖葉、綠牛油等,共80多包,售畢的話營業額可達約3,000多元,足夠抵消租金,達到推廣效果。
許俊義是「農二代」,父親經營永霖花園逾30年,大本營在粉嶺鶴藪,他亦在鶴藪長大。他原本從事電台幕後工作,兩年前同事報道一系列的外地食品安全問題,令他關心起本地情況,反思本港偏低的糧食自給率可能造成的安全危機。適逢父親準備接手浮流山一個溫室,於是決定辭職,當起現代農夫。
作為年輕農夫,他更着重科技及數據。他主要接手經營溫室蔬菜種植,並進軍零售業。鶴藪村中的長者建議他種植鶴藪白菜,他在流浮山溫室試種,但坦言,因鶴藪地處較高,氣候不同,所以同樣的種籽,鶴藪產品更好吃。不過鶴藪白菜依然是他一項主要的產品,「因為是本土品種,都幾受歡迎。」
氣候暖化更難種菜
從事兩年農夫工作有喜有悲,最令他心酸的是氣候變化:「一年一年氣候轉變很好誇張!」 他指出,2016年水耕溫度只有攝氏32度,2017年上升至36度,2018年高達38度,炎熱的天氣增加種菜難度,「(如果)碳排放仲係咁犀利,好快玩完!」不過他稱會繼續堅持,「每一位客人覺得我哋啲菜質素可以、捨得花錢買,係我堅持嘅動力!」
許俊義稱會繼續做農夫,除了市民對食安要求提高,形成本地菜市場外,更希望為增加本港糧食自給率盡一分力,日後會增加與漁護署接觸,希望繼續耕植並保育本土品種。
(如果)碳排放仲係咁犀利,好快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