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古蹟樂悠遊】邊行邊聽故事 星級導賞員帶你重新認識港島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近年,大家都喜歡乘電車漫遊港島,欣賞四周的景色和建築物,但原來每幢建築都蘊藏豐富的歷史故事。其實要認識歷史,書本不是唯一途徑,親身去看反而更加有趣。不如就跟隨星級導賞員的步伐,遊走我們常到的北角和銅鑼灣,聽聽他們口中的香港歷史。

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信託)趁着今年成立25周年,籌辦了一系列活動推廣文物保育,其中包括將於12月15日舉辦的「歷史古蹟樂悠遊」。九個導賞團於一日內全部爆滿,可見大家都喜歡邊行邊聽歷史故事。即使未能參與也不用失望,信託會攝錄樂悠遊活動中導賞員的講解,並於稍後上載至信託的網站供大眾觀賞。另外仲有「懶人包」,大家可以各自計劃自己的路線,歷史文化就在你的身邊。今次我們請來信託的三位文物保育大使——陳蒨教授、呂大樂教授和丁新豹教授,與我們分享在北角和銅鑼灣的有趣歷史故事。

陳蒨教授:從移民社會認識香港文化

北角春秧街街市

北角春秧街近年成為大家拍照打卡的熱點,但你可知道,兩旁的街市背後藏着甚麼故事?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陳蒨教授,會帶領大家漫遊北角,當中會特別介紹春秧街街市。「從二、三十年代起,北角已聚集了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包括福建人和上海人,至今春秧街依然保留了不少痕跡,因此值得我們去看看,從中了解香港歷史。」她認為這群移民深深影響了香港生活文化的發展,尤其是衣著和飲食文化,「以前上海人着重打扮,在北角區內開設了不少理髮店,至今仍有;福建人有其食物,到今日春秧街內依然有很多售賣福建小食的店舖,甚至有福建人賣上海麵。」她還笑說除了用眼看,行經春秧街街市時不妨豎高耳朵,「留意他們的口音,或者你會聽得出他們是哪裏人。」雖然香港不少地方曾是移民聚居地,但北角是特別的,「香港不同的區域都有早期移民聚居的足跡,然而北角保留了頗多有意思的痕跡,甚至會以福建南洋華僑的名字來命名街道。」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陳蒨教授

陳教授指的正是「春秧街」這個街名,「以前有個來自福建,在南洋起家的糖商,名叫郭春秧。」她說二十年代時,郭春秧在北角投得大量土地,一度草擬建糖廠,雖然最終沒建成,後來他在北角興建房屋,他的兒子也建了遊樂場 ‘月園’。今天北角春秧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呂大樂教授:從建築物了解地區興衰

皇都戲院

自小在北角長大的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大樂教授,就說北角最多的不只是移民,「北角最多的是戲院!」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大樂教授

呂教授會帶大家以北角碼頭為起點,步行至炮台山地鐵站,會途經公共屋邨,以及曾經歷六七暴動的地方。他指北角不算是港島最繁華的地區,卻很獨特地擁有很多茶樓和戲院。「除了大家熟識的皇都戲院和新光戲院,還有近炮台山的國都戲院,當年常播影蕭芳芳和陳寶珠的電影。另外有專播邵氏電影的國賓戲院,每逢暑假的早場都會播放我父母年代的電影,如《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和《The Longest Day》。」呂教授邊笑邊說,認為當年自己可看到父母年代的電影,正好體現了保留歷史建築的重要。「一來可從建築物感受歷史,二來我們看父母年代的電影,本來就是種文化文流,很有趣!」他還說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生命,例如北角碼頭曾是交通重心,因此圍着它便有很多工廠、小販、茶樓、電車路和戲院等等,「我們在懷念過去時,也要一起認識一個地區的興衰,了解轉變背後的原因。」

北角對呂教授而言滿載回憶,六七暴動也是重要的一節。「記得有一天,途經英皇道準備乘電車上學,警察說前面有炸彈要封路,連想走路上學也沒法子,有時連想看電影也只能走路。」這些有趣故事都見證香港的變遷,下次行經北角時不妨停下腳步,想像一下當時香港的模樣。

 丁新豹教授:從宗教建築看香港演變

香港聖公會聖馬利亞堂

北角擁有多間戲院,銅鑼灣則擁有很多教堂和廟字。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譽高級研究員丁新豹教授,會帶領大家參觀銅鑼灣天后廟、皇仁書院校史館、聖馬利亞堂,以及孔聖堂,透過這些歷史建築講述中西宗教文化。「民間宗教對香港發展有着深遠影響,尤其是教育方面,因此要認識香港歷史,宗教絕對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譽高級研究員丁新豹教授

銅鑼灣保留了很多二十年代的維多利亞式建築物,既有醫院、法院和教堂,還有不少學校,如皇仁書院,「皇仁書院對香港教育史意義重大,因為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間非教會辦學的學校。」另外,丁教授特別提到外觀上像是一座廟宇的聖馬利亞堂。「那其實是一座基督教教堂,教堂的外觀富有中國特色,全因要配合和融入香港這個華人社會,令當時的市民更容易接受外來的宗教。」他解釋指,自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後,整個社會充斥着濃厚的民族主義氣氛,因此有不少教堂都有中式外觀以便傳教。「例如九龍城的聖三一堂和銅鑼灣孔聖堂,不但是教堂,同時是一所學校。」

遊走港島區,看到這些街道、學校、教堂和廟宇,加深大家對香港各方面的認識,丁教授作為信託受託人委員會的委員,指出保留歷史文物和建築物十分重要。「大家都記得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要拆卸的時候,我們都擔心一段歷史會隨建築物倒下而消失,以後也難以流傳。此外,某些地標一旦消失,如學校被遷拆,一些情懷和歸屬感都會消失。」他認為保留歷史文物和建築物,不單純為了記錄歷史,更為了鞏固一個地方人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所以信託不只鼓勵研究,更希望保育歷史,讓年輕人認識香港的故事。」

歷史就在我們身邊,以後逛街時不如走慢一點,細心留意周圍建築物,說不定會有新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