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博覽館開幕 地板設格言被嘲新聞遭踐踏 陳淑薇:一步一腳印
香港新聞博覽館今個月初開幕,其董事、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鑰機今(9日)於商台節目指,館內展出的10件大事,是從1842年本港開埠以來400多件大事中揀選,最終敲定率先展出,現場亦有捲軸,可一覽大事當日左、中、右報章內容。他又指設置博覽館,盼讓市民知悉本港新聞自由及資訊流通得來不易,且如今網上資訊泛濫,部分新聞半真半假,冀市民武裝自己。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則指,要維護本港新聞自由,非單講口號,需尊重不同立場媒體暢所欲言;坊間對館內將新聞界格言放於地上,被嘲新聞界遭人踐踏,她則解畫指,設計由英設計師提議,有一步一腳印及腳踏實地意味。
蘇鑰機指,設置博覽館構思於10年前萌芽,他指當時自己屬新聞教育基金一員,領導行家組團前往歐國考察當地新聞界經驗,當時團長、《經濟日報》前副社長兼總編輯陳早標認為美國華盛頓新聞博物館做法有意思,遂有意於本港設立。他指,在浸大歷史系教授麥勁生協助下,博覽館展出的大事是本港開埠以來400多件大事中,精選當中30件大事,再揀選出10件大事率先展出,包括63年制水、67年暴動、89年六四、2015年佔中等,左、中、右報章亦有涵蓋,有捲軸報章可翻閱,亦有多部電視機播出昔日片段,亦有訪談有份參與的記者。陳淑薇則指由於人人定義不同,日後會再更換。
格言設地上 陳淑薇自言初時亦曾質疑新聞自由遭踐踏
博覽館將新聞界格言設於地上,惹來不少批評,被譏甫開幕,即遭特首林鄭月娥踐踏新聞自由,陳淑薇則解釋,設計意念源於一步一腳印,她當時曾提出相同質疑,但英籍設計師當時指英美很多場館都採用類似設計,既可善用博覽館空間,亦可以顯示要多角度及多層面,以便從不同方面看問題,以及本港社會多元化可貴。
她又指,要維護本港新聞自由,非單純講口號,要實踐多元化,確保新聞界暢所欲言。她認為,近年出現令人痛心現象,不少人會抱陰謀論判斷事情,她認為必須以事實為根據,尊重歷史,勿隨意歪曲。
香港新聞博覽館的英國展覽設計師Fred則解釋,希望展館展現新聞的多角度、多維度,參觀者能夠一步一腳印,走過香港新聞工作者努力記錄的過去、現在、未來。而設計時避免地面上出現商標,以免被參觀者走過時,讓人產生冒犯的感覺,令地面成為參觀者可以感受到新聞報道感染力的平台。此外,他亦認為世界應該包容,而非處處設限,亦非僅僅認為參觀者踏過一些新聞界的信條,便會侮辱了專業新聞工作者的偉大努力,而非頌揚他們為大眾報道新聞所走過的腳步。
香港新聞博覽館座落於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必列啫士街街市原址,除了是昔日的街市,亦是國父孫中山的領洗之地及故居,在第3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項目中,由政府撥款8530萬元予新聞教育基金,進行翻新工程。
新聞博覽館樓高兩層,內設多個專區,展示香港報業、電台、電視及新媒體發展。博覽館由本月6日起,會接待預約團體試行運作,計劃本月底開放予公眾預約參觀,暫定每個周六、日有導賞團。至於每日接待名額,將視乎試運情況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