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珊瑚普查:發現有珊瑚白化現象 個別地點有棄置漁網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今日(8日)公布本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良好穩定,生物品種豐富。
33個普查地點中,有17個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包括五個位於海岸公園的普查點,而橋咀洲北的珊瑚覆蓋範圍更錄得最高的78.1%。
漁護署指調查發現個別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的現象,但影響程度僅屬輕微及只限於局部地方。

圖為攝於白腊仔的鹿角珊瑚。(政府新聞處圖片)

漁護署公布本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良好穩定,生物品種豐富。為期4個月的普查於6月展開,涵蓋本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

普查結果顯示,33個普查地點當中,有過半數(17個)地點的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包括位於海岸公園的普查點,而錄得最高珊瑚覆蓋範圍是橋咀洲北,達78.1%。

珊瑚色素高於平均值

普查亦有按珊瑚健康監察表量度珊瑚色素的濃度,進行「珊瑚檢視」,珊瑚顏色越深,健康狀況越佳。今次普查中,9個評估地點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4.04,與去年的指數4.09相若,高於一般平均值3,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

漁護署透露,調查發現個別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的現象,但影響程度屬輕微及只限於局部地方。 普查地點無破壞性捕魚作業痕跡,但個別地點發現棄置漁網,影響程度同樣屬輕微,漁護署表示將安排承辦商清理。

800義務潛水員參與普查

今次普查由超過800名來自不同界別的義務潛水員,組成七十九隊潛水隊參加。由於珊瑚覆蓋範圍與物種多樣化有關連,潛水員除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亦要記錄預先訂定的指標品種,包括二十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

是次普查中全數錄得二十個指定指標品種,大部分地點所錄得的品種數目都很多。當中最常見的包括海豬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至於在西貢牛尾海和香港東北水域,包括三個海岸公園的範圍內,均錄得較多數量的石斑、海豬魚、火點和細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