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古蹟樂悠遊】星級文物導賞遊 帶你認識油尖區本土貼地歷史
油麻地、尖沙咀大家去逛街購物就多了,可有想過這兩個地方,原來有豐富本土歷史?其實香港歷史就在我們身邊,而認識歷史亦不一定要由書本入手,身體力行,用雙腳沿着歷史痕跡走一趟,邊走邊聽真實故事,或者會使你對歷史有全新的見解。
今年是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信託)成立25週年,信託籌辦了一系列活動推廣文物保育,其中包括將於12月15日舉辦的「歷史古蹟樂悠遊」,活動反應非常熱烈,一日內9個導賞團全部爆滿,可見大家都十分喜歡邊行邊聽歷史故事。而到底我們平日逛街時又可以留意哪些歷史故事?今次我們請來信託的三位文物保育大使——劉智鵬教授、林超英教授和岑智明先生,與我們分享在油麻地和尖沙咀的有趣歷史故事。
歷史應該看得見、摸得到——油麻地
嶺南大學歷史系劉智鵬教授,會帶領大家遊走油麻地,包括油麻地戲院、新填地街及廟街等區內地標,看看這個於九龍半島最早開發的華人社區。「教書時發現,很多學生覺得歷史離自己很遠,其實歷史可以很生活化。」
劉教授同時身為信託理事會委員,認為我們現時的日常生活,就是未來的歷史;換句話說,歷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硬崩崩的文字敍述。「所以歷史文物必須保留,特別是建築物。年長的人看見了,會勾起兒時回憶,藉此與年青一輩談起過去,引發年青人對歷史的想像和加深認識的動機。」他舉例指,不少年輕人看到油麻地新填地街,都會思考街名的意思。「我會告訴他,油麻地是由填海而來,再細說油麻地是怎樣由漁港演變成今日的模樣。」另外,他特別提到油麻地戲院,「這個二級歷史建築物,獲活化為戲曲活動中心,可見其實歷史也可配合社會發展。」保留看得見的歷史,不但因該文物自身的價值,也為了引發年輕人思考和談論,「這使歷史更容易世代流傳。」
生活化的歷史——香港天文台及大包米訊號塔
講到歷史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不得不提香港天文台的發展。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教授會帶大家到尖沙咀的大包米訊號塔,還有他熟識的香港天文台。訊號塔和天文台總部都是歷史建築獲完好保留的例子,受保護古蹟,他認為:「自1883年成立至今,香港天文台總部一直都在同一位置,十分難得,大樓沒有被改建,保留維多利亞建築風格,所以很值得大家認真欣賞。」
不過,一向愛護自然的他,就叫大家留意天文台內外那一大片古樹林!「那是九龍半島現存最原始的樹林,有很多種類樹木,印證自然更替。」他提醒大家,一個地方的歷史,要靠不同人和事支撐,要由很多部件所組成,大自然當然是其中之一。「香港不只得高樓大廈,天文台由百多年前起一直支持香港發展,正如樹林見證香港演變,一切都是組成歷史的一員。」
從過去了解現在 —— 時間球塔及香港天文台
現任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先生,會講講天文台的趣聞,介紹天文台三寶,也會分享私伙珍藏的歷史圖片,希望引發大家反思。「近年香港不時受颱風吹襲,幸好因科技進步,天文台能更準確預測,每次我們都平安渡過。」
他更會與大家分享香港的風災歷史,「溫黛已不算最嚴重,1937年的丁丑風災、1906年的丙午風災和1874年的甲戌風災等香港史上最嚴重的天災,全部我都有圖片。我想透過歷史讓大家明白,即使科技一直進步,大自然的威力也不容忽視,千萬別掉以輕心。」
岑先生亦會帶大家到位於前水警總部的第一代時間球塔,「那裡有訊號塔懸掛風球,時間球塔當然就是報時。」香港天文台出現前,市民大多靠打更、午炮或鐘樓看時間,後來為了方便整個社會和經濟運作,天文台以科學方法準確量度時間。「天文台是香港最早引入無線電廣播系統報時和報天氣的機構。今時今日,天文台仍致力透過運用最新科技,例如大受市民歡迎的手機應用程式『我的天文台』,提供貼身的服務。」他認為參觀天文台,不但看到氣象或天文知識,更會看到人類科技進步。
歷史其實一點不沉悶,有時間不妨跟朋友到以上景點看看,從身邊事物認識香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