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升學】父母盼入神科 男拔生偏愛創科 為考UCLA讀到爆瘡
若你於中學文憑試(DSE)考獲6科35分,在「神科」與「創科」;父母之言與自己的興趣之間,你會如何選擇?
畢業於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的馬洺鈺正正考獲如此佳績,自小在父母高要求下成長的他,高中時父母不斷敦促他用心讀書,冀他可到劍橋大學等英國名校升學,入讀頂級科目;然而,兒子志不在此,一心只想到赴美讀創科;雙方更一度因而爭執。
為說服父母,求學時期,他每晚只睡4小時「讀到爆曬瘡,有嚴重飛蚊症」,最後感動父母容讓他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踏上創科路,投奔夢想,卻令他更有感:「喺香港,你叻就(被人)妒忌,你渣就笑你……香港係迫緊自己,洛杉磯舒服好多,可以發掘更多自己興趣!」
馬洺鈺、與毛啟聰、何佩姍同為到美國升學港生,他們分別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香港同學會創作總監、主席以及文化總監;他們在洛杉磯接受《香港01》專訪,談及海外升學的狀況時均有感,讀書壓力與日常娛樂可互相平衡。
馬洺鈺目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修讀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二年級,專攻電腦科學、用戶體驗(UX)及人工智能(AI)等相關知識;創科夢之門打開,他期望日後能到矽谷的科技巨擎工作,例如到Google任職產品設計,便是其中一個目標。
然而,回望過去,路不易走,即使創科為世界趨勢,馬洺鈺亦曾面對父母的反對;為實現夢想,高中時期的他除應付日常課堂,放學後會參加DSE全科補習、劍擊訓練,回家後還會溫書及操練美國SAT考試。
發奮讀書卻患嚴重飛蚊症
連續三年高中時期,他每晚都會奮鬥至凌晨3時,然後早上7時起床上學,「嗰三年係成面都爆曬瘡,讀書讀到有嚴重飛蚊症。」
有感香港讀書「逼緊自己」 選擇赴美更合適
壓力之大,換來疾病,但同樣換來父母認同,他們有感兒子辛勤,最終改變立場,不再堅持赴英升學的想法,允許兒子自由發揮,「佢哋開明咗,會好關心我喺呢邊點。」
事實上,馬洺鈺並非失意公開試,才往海外升學,他於DSE放榜後曾獲香港大學「神科」計量金融課程錄取,惟他不感興趣,他這樣形容香港的風氣:「你叻就(被人)妒忌,你渣就笑你。香港係逼緊自己,洛杉磯舒服好多,可以發掘更多自己興趣。」
馬洺鈺指,美國的大學校園,完全不用理會旁人的眼光,「UCLA好隨和,有啲人會一路行一路跳舞,做啲好傻嘅嘢都有……反而英國對於我嚟講係太保守,唔太適合自己。」
女生在港讀書壓力大 致情緒起伏
然而,並非每人的求學過程都是一帆風順。現時正就讀社會學三年級的何佩姍,在2014年DSE後,入讀港大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修畢社會學副學士,隨後再到洛杉磯的社區學院修畢兩年制課程,今年才正式銜接升讀UCLA的社會學三年級。
何佩姍說,自己並非名校出身,在備戰DSE及修讀副學士時,感到香港的競爭激烈,因而承受巨大壓力,導致她情緒起伏亦十分大:「有時係溫書溫到好夜返到屋企,見到阿媽煲咗碗湯放係檯面,然後就會不由自主咁喊。」
赴美讀書優點:校園環境好,讀書壓力與日常娛樂互相平衡;以學生利益為依歸,重視社會流動性,例如會詢問入學申請者是否家庭中的「第一代大學生」,作為其中一項考慮因素。
赴美讀書以佔領運動作畢業論文
2014年香港佔領運動,何佩姍指當時曾與同學到金鐘參與,令其感受特別深,她在洛杉磯社區學院的畢業論文,便是與香港社會議題有關。然而,何佩姍很想在畢業後回港發展,但她直言:「喺香港我搵唔到自己嘅位置,香港唔太重視政策發展,我唔想做AO(政務主任)、EO(行政主任)或者幫辦(督察)。」
談及美國的學習環境,2014年已隨家人移民美國的毛啟聰說,美國的高等院校設靈活轉科制度,他曾於社區學院轉過兩次主修科目,最後鎖定地理系。
赴美讀書缺點:UCLA強調多元文化,及與不同國籍學生共融,較難接觸美國本土學生;加州的社區學院較多華裔學生,同學之間依賴國語溝通,有礙增強自身英文溝通能力。
毛啟聰又指,UCLA目前有200多名香港學生,香港同學會固定每年籌備迎新晚會、廣東歌歌唱比賽、飲茶活動,提供予香港學生參與,以紓解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