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一成受訪者童年曾受性侵犯 影響日常社交生活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日前進行一項調查,研究於童年期受性侵犯女性的性自我及心理健康情況。
調查發現,逾一成受訪者表示,曾於童年時期受到性侵犯。當中曾受性侵犯的受訪者於的性自我概念較高,生活滿足感較低。

協會會長吳海雅稱,曾受侵犯的受訪者的生活滿足感偏低。(張嘉敏攝)

調查於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進行,以不記名問卷方式收集了697個樣本。當中76名受訪者稱於童年時曾受到性侵犯,佔整體10.9%;而其中53名為女性,佔當中七成。

調查分別就曾受性侵犯女性的性自我概念、自尊心及生活滿足感進行評估,結果顯示曾受侵犯的受訪者於3個範疇的情況均較無受性侵的人差。

當中性自我概念中,包括性焦慮、性害怕及性抑鬱,曾受性侵的女性於三方面的分數偏高,以25分為滿分,性焦慮分數為11.4、性害怕為13.6,而性抑鬱為11。三項總分約為36,較無受侵犯的受訪者高出7分。至於自尊心及生活滿足感的滿分,一般人得分為40及30,而曾受性侵的人得分則分別為26.9及18.3,均低於其他受訪者的平均分數。

協會會長吳海雅(右二)稱,機構發現不少人對性侵犯認知不足,包括誤以為未有性交就不算性侵犯,導致部分事主於受侵犯後選擇啞忍。(張嘉敏攝)

協會會長吳海雅指,分數雖未到嚴重水平,但結果顯示童年時曾受性侵經歷,會令事主的自尊心及生活滿足感較低,影響日常生活,如社交能力及難建立親密關係等。此外,事主的性自我概念較高,性生活的質量較差,同時有較大風險患有性功能障礙。同時,機構發現不少人對性侵犯認知不足,包括誤以為未有性交就不算性侵犯,導致部分事主於受侵犯後選擇啞忍。

她促大眾正視兒童性侵犯問題,明白就算隨意撫摸亦算性侵犯;同時應給予被侵犯者更多支持,事後不應呵責,反而聆聽他們的經歷,鼓勵他們求助。

副會長邱貴生稱,有見近年#metoo運動興起,認為有助受害者勇於主動求助,希望能延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