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科普】打風成日聽風眼眼壁到底係咩?天文台圖解颱風結構
撰文:香港天文台
出版:更新:
(原文取自天文台網頁,大小標題、引言及內文,經過香港01編輯修訂)
當香港受熱帶氣旋影響時,我們常在香港天文台發出的風暴消息見到「風眼」及「螺旋雨帶」等名詞,它們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根據熱帶氣旋的雲系,可把一個成熟的颱風約略分為三個區域,即風眼、眼壁及螺旋雨帶等(請參看圖一)。
風眼是颱風中心一個約略為圓形的區域,其大小不一,直徑可小至10公里以下,亦可大至200公里,但一般約為30至60公里。
風眼內風勢相對輕微而天氣較為良好,雨勢輕微或甚至於沒有下雨,有時可看見藍天或星星。風眼內是整個颱風內氣壓最低(圖二、三)而溫度最高的地方,其海平面的溫度比周邊地方高2°C以內,而在高空12公里處,比周邊地方可高10°C或以上。
風眼受眼壁包圍,眼壁是圓環形的厚雲,風眼內是下沉的空氣,而眼壁內有很強的對流(即上升氣流)。眼壁是整個颱風內風力最強的地方,有很強的降雨。圖四顯示2003年颱風杜鵑襲港時,流浮山的風速變化,當杜鵑的眼壁接近時,風力顯著上升,但眼壁經過後,風力急速下跌。
熱帶氣旋風眼以外的其他對流一般都集中在一條條窄長的雨帶,其走向約略與地面風一致,由於這些雨帶好像螺旋一樣卷進熱帶氣旋的中心,所以亦叫螺旋雨帶。
原文:颱風的結構
作者:香港天文台陳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