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竹】十年樹木淪廢物送堆填區 師傅教路塌木重生

撰文:張雅婷 朱潔玲
出版:更新:

一株株十年樹木,遭超強颱風「山竹」蹂躪後慘變廢物,全送堆填區!超強颱風「山竹」日前來襲,不少樹木難敵強風倒下,唯政府不假思索就將原本可以重用的木材變成垃圾,加重堆填區負荷。環保團體慨嘆,樹幹可製成傢具,即使是枯枝落葉亦可重返泥土,變回有機質,呼籲政府充分利用資源。

超強颱風「山竹」令尖沙咀老樹連根拔起。(資料圖片)

「山竹」襲港期間,政府共接獲近1.5萬宗樹木倒塌報告,各政府部門亦連日馬不停蹄清理塌樹。《香港01》記者今日於西環發現政府部門到場清理倒塌的樹木,直到黃昏時間,仍有大批樹木被堆放在路邊,旁邊放有一袋袋黑色膠袋,裡面放有枯枝落業、膠樽等廢物,疑直送堆填區。

環團斥將樹木堆填「憨居」

政府早於2014年發出《減少和處理園林廢物指引》,建議以堆肥、自然降解及製成覆蓋物形式處理園林廢物,但風災過後卻沒有執行。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直指做法是原地踏步,浪費資源。何漢威解釋,樹木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二氧化碳,當樹木倒下後,已失去吸碳能力。若未能回歸自然,反而置身堆填區,更會又進一步產生甲烷排放,加劇全球暖化。

小至枯至落葉,大至粗壯樹幹,都可循環再用,甚至升級再造。何漢威舉例,歐洲國家會將落葉放到泥土,再分解成腐殖質,重新為土壤提供養分。反觀香港,只會將枯葉掃入黑膠袋,再運送到堆填區,何漢威形容是「憨居到不得了」。大型木頭則有很多處理方法,何漢威建議可先暫時找地方貯存,日後升級再造成傢具,雕塑或裝飾品;而打碎堆肥亦可是另一出路。

颱風山竹餘波︰尖沙咀覺士道塌樹情況。(資料圖片)
+3

長春社總監蘇國賢就認為目前未有方法可一次過處理大量塌樹,貯存空間已是一大問題。此外,即使打碎樹木堆肥,亦未必有如此龐大需求及價值。蘇國賢建議,政府應從源頭減廢。「首先不要將樹木變為廢物,樹木如果可以拯救而不致於淪為垃圾。「樹木是否可以救回?雖然成本比直接棄置堆填區高,但政府要付出該成本。」他亦建議減少不必要的樹木修剪,減少產生園林廢物。

從事木藝工作的「雕民木工」Ivan對大量木材被送堆填表示心痛:「就如昨天我在附近發現到一大棵的香樟樹倒下來,但收樹的人有他們的責任,所以我們只能白白看到他們拿走樹木。」為此Ivan特意聯絡有關園藝師,收集風後的木材,重新賦予樹木生命:「這些木材是很有用的資源,可以製成各種工藝品例如裝飾品或餐具等。」而在Ivan工作室中,亦有很多作品是從去年颱風「天鴿」後的塌木製成。

木工工作坊「草途木研社」負責人翁泳恩亦指即使是普通市民,也能以簡單工具輕易在家中處理有用木材:「我們首先要辨別樹木種類,如果較乾的樹木能其外皮保留,較濕或充滿樹液的則應先去皮,以免蟲蟻滋生。」之後可以白膠漿或油漆塗在兩邊樹幹切面,以保存水份,並垂直放起。樹幹應存放在陰涼位置風乾,不要被陽光照射,也不要直接被冷氣機吹到,待完全風乾後便能加製成各種工藝品。

政府陸續派員清理街道上的塌樹,惟樹木未有充分循環再造,直送堆填區。(潘嘉寶攝)

環保署:塌樹枝葉不會對堆填區運作構成壓力

當年有份制定《減少和處理園林廢物指引》的環保署就指,根據過往經驗的估算,塌樹枝葉等雜物佔每日堆填區廢物接收量的百分比相對很小,對堆填區的運作並未構成顯著壓力。一般的都市固體廢物被填埋後,廢物中的有機物質(包括斷樹枝葉)會被微生物分解後產生堆填氣體,俗稱甲烷。現時三個策略性堆填區內均設有堆填氣體收集系統,收集並妥善處理堆填區內產生的堆填氣體作有益用途,轉廢為能。

環保署亦承認本地並沒有足夠的處理能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如此大量的園林廢物循環再用或製成堆肥和覆蓋物。此外,由於受颱風和暴雨影響,這些被棄置的塌樹枝葉濕度十分高,亦更增加循環再造的難度。環保署正與相關工務部門研究如何更好地處理公務工程所產生的園林廢物,從而加強本地循環再用園林廢物及廢木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