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仿A.I.做真訪問報道 人類記者會否被取代?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今日(6月23日)是人工智能之父阿倫‧圖靈(Alan Turing)的生忌,1912年生於英國倫敦的他,提出「圖靈測試」驗證機器是否具有人工智能。
一個世紀過去,人工智能倚靠其高速處理龐大數據的優勢,已逐漸被應用於多個範疇上,「AlphaGo」更擊敗圍棋大師,立下里程碑。同時間,紙媒衰落新聞媒體正值轉型期,在大數據、資訊爆炸的年代,如能配合辨識圖像、語音分析、文字運用等技術,人工智能會否取記者而代之?若然可以的話,記者哪些「機械化」的工作可被取代?
如果人工智能能夠寫一篇訪問報道,大概會是咁的:

萬物皆數據,語音即文字,A.I能將訪問對話變成文字

01:香港01           梁:慧科訊業高級研究員梁穎琪博士

01:可以簡述一下人工智能(下稱A.I.)是什麼?
梁:A.I.仿照人類神經網絡,運用多種方法去處理數據,在數據中尋找模式、發現數據特徵、它們之間的相似性或相關度,它亦可為數據進行分類

01:數據即是A.I.的基礎?
梁:是的。其實A.I.中經常提到的「神經網絡」或「深度學習」數十年前已經出現,不過直到近年電腦硬件技術大大提升,可存儲及處理的數據增加,令A.I.急速發展。

截至2016年4月,Wisers已儲存逾30億篇文章,每日增加400萬篇。梁穎琪稱,目前無研究A.I.寫新聞的想法,但會研究用A.I.總結每日的新聞事件。(資料圖片)

語音識辨發展於1950年代,至今技術已趨成熟,電腦不但「聽」得明白人類語言,亦可將之轉成文字,A.I.或可利用此技術謄寫錄音稿。

01:目前,有A.I.可辨識貓隻圖片、甚至人類容貌,而Siri亦能明白、回答人類簡單問題,A.I.是如何做到「看、聽、講」?
梁:圖片、聲音、文字等材料對於A.I.而言,可以說是一堆數據。例如一隻貓的圖片,其數據會有某些特徵;當A.I.分析了很多貓的圖像、歸納到其數據特徵,便能以下一張圖片的數據相似性,分辨是它貓抑或是其他東西。

01:即是說,A.I.「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梁:那只是一些有「山」的特徵、或「水」的特徵的數據。處理錄音的原理亦一樣,語音的音頻有其特徵,A.I.能將其變換轉成相對應的文字。

(上圖為設計對白,人工智能能從網絡潮語中學習,或有一日為圖靈「發聲」)

除了聲音轉換成文字外,A.I.亦擅長「填充式」新聞寫作

2006年,Thompson Financial率先使用寫A.I.寫盈利業績報道,而美聯社、雅虎、洛杉機時報等亦先後開始以A.I.自動生成財經、天氣、體育等較格式化的新聞報道。

近年外國、內地相繼有媒體利用A.I.寫新聞報道,日本一個科幻徵文比賽亦有大學以一篇由A.I.寫成的文章投稿,揭示A.I.開始掌握文字寫作。梁穎琪表示,A.I.學習大量數據後,的確模仿過往報道寫作方式,將新的資料填入句式中,寫較格式化的新聞報道。另外,梁指出,A.I.可從數據中學習因果關係,作出簡單的分析。

不過,梁穎琪就指,語義分析近年興起,A.I.不再只視文字、語言為數據,而會考慮它們之間的關聯性,以了解其背後概念,其語文及認知能力將更接近人類。她舉例,「皇帝」和「皇后」是兩組不同的數據,利用語義分析,A.I.會分析兩字被使用時的語境,從而明白兩者的關係。

結合圖片語音等數據分析、填充式寫作、語義分析等技術,A.I.能完成訪問報道嗎?

與受訪者用web cam面談,A.I.分析影像畫面,可辨識受訪者表情動作及背後環境。(Web Cam截圖)

呂秉權:記者觀察與體會無法被取代

2008年,四川發生大地震,近7萬人罹難;8年過去,當地有鐘樓的時間仍停留在地震一刻:2時28分。時任有線電視記者的呂秉權被派到倒塌樓房無數的災區,寫下〈四川地震採訪所思所感〉:「站在廢堆中採訪…聽著被困生還者垂死的叫喊、呻吟…除了安慰鼓勵他們之外,為何自己如此無能為力?」呂秉權在堆滿書本文件的辦公室裡,呷著苦澀的咖啡,憶著當時那垂死的人最後的說話、那抖震的嘴唇。

呂秉權覺得,即使A.I有能力處理圖片影像、聲音文字,面對眾多材料,怎樣起筆、怎樣表達這些體會,完全視乎記者的感覺,而這亦是A.I.與記者的分別,「A.I.看到十件事,但哪一件最觸動人心?它未必有時代背景去判斷,這些到最後都要人去判斷。」對於A.I.為傳媒帶來的影響,呂秉權認為,記者一方面可利用它分析社會這個大森林,而另一方面就要親身去尋找當中有血有肉、有代表性的那棵樹;而調查報道、「放蛇」等,更要記者親身去做。

(傳真社Factwire的調查報道)

外國一個名叫Sophie的機械人,與她的創造者對話時,被問到會否毀滅人類,Sophie直言:「Okay, I will destroy humans.(我會毀滅人類)」(Hanson Robotics 網頁截圖)

記者的最後防線:新聞價值的判斷

除報道的寫法,選擇題材和角度也是新聞的重要一環。呂秉權指出,監察權貴、幫助弱勢發聲、傳遞資訊等等都是記者的職責,而每間新聞機構亦會按其方針及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去處理這些新聞,「相信不會有報紙會讓A.I去做這些事情。」

A.I.有其價值觀嗎?梁穎琪就認為,它仍要依靠人類的教導它分辨是非善惡;目前為止,情感分析、價值判斷對A.I.來說,仍然屬於只分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