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理浩逝世16年 老街坊:他是最好的港督!

撰文:蔡靜心 蔡正邦
出版:更新:
1975年,英女王首次訪港,在麥理浩陪同下參觀當時入伙僅一年的愛民邨,大批居民圍觀。(房委會網頁圖片)

前港督麥理浩逝世16年,年輕的記者雖未親自見識其施政,但從長輩口中,他是「最好的港督」。他由1971年至1982年,在任10年又6個月,其時香港經濟逐步起飛,市民建立起「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難怪提起麥理浩,就令一輩人想起那些美好回憶。

位於荔景的悅麗苑,為首批居屋屋苑,於1981年落成。(黃偉民攝)

要數他推行的政策與計劃,房屋方面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十年建屋計劃、於新界開發新市鎮及興建居屋。其他政績則包括創立廉政公署、推行九年免費教育、拍板興建地鐵等。

沙田新市鎮,是他其中一個積極建設的新市鎮,而沙田瀝源邨,則是房委會成立後,第一個建成的公共屋邨。曾太的娘家人,在瀝源邨建成後,在此經營辦館至今。曾太眼見沙田其後一直發展,興建其他屋邨,發展不錯,認為麥理浩是個「創新、為市民着想」的港督。

曾太心目中的麥理浩「創新、為市民着想」。(蔡正邦攝)
嚴先生盛讚麥理浩為最佳港督。(蔡正邦攝)

而另一名沙田居民嚴先生,更盛讚「咁多港督最好係佢!廉政公署都係佢創立!」他又認為麥理浩的房屋政策,提升了香港整體住屋質素。

沙田瀝源邨是房委會成立後,第一個建成的公共屋邨。

建屋計劃 150萬人安居

麥理浩的「十年建屋計劃」,最終未能達標:十年之期完結,為180萬人建屋的目標只達約一半,最終計劃延長5年,亦只建成可供150萬人居住的單位。但在建設之間,新界新市鎮得以發展,小市民有置業的機會,加上清拆及重建舊式徙置大廈,不少市民的居住環境已得到改善。

1979年,麥理浩(左)迎接抵港訪問的美國副總統蒙代爾(右)。(美聯社資料圖片)

呂大樂:非救世主 也有政策不算成功

麥理浩作風親民,備受市民愛戴,不過,香港教育學院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麥理浩非救世主,香港發展與改革共亦非他隻手推動,政策亦非樣樣成功,例如屯門新市鎮開初不算成功,就算有工業區,但居民抱怨區內交通不便、工資又較低,最終亦只能一早出門,乘車跨區工作

他認為,麥理浩的利民政策,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市民對港英政府認同,增加將來中英談判時的籌碼。不過,值得一讚的是,麥理浩上任不久遇上石油危機,仍堅持推行建設。而且不論內裏目的,香港市民確是受惠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