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學業壓力、朋輩欺凌致患思覺失調 中六生抗病魔續奮戰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下周一開學,一眾學生收拾心情準備上學,同時亦有一群精神病學童與病魔奮戰,抵受情緒壓力,再次迎接新學年。18歲阿楠(化名)就讀傳統名校,初中成績名列前茅,是父母師長眼中的「乖乖女」、「好學生」。
但成績亮麗的背後,她承受母親厚重的期望,中三已參觀中大及港大醫學院;又遭受朋輩嚴重排擠欺凌,最終患上思覺失調達4年。她如今仍走在康復路上,堅持積極面對病魔,未曾輕言放棄,寄語同路人或受情緒困擾的學生振作,「生命仲有好多地方可以掌握,有問題就諗計仔去解決!」
(學童精神健康報道,三之一)

患有思自失調的阿楠(左),約4年前起接受神託會的輔導服務,身心健康得到改善。(陳百灝攝)

學業自我要求高 母盼讀醫成才

九月為中六生的阿楠,性格純善,自小是父母師長眼中的「乖乖女」,就讀傳統名校,初中首三年考全級首十名。阿楠形容自己非常著緊學業成績,因此經常自我催谷,平日課後亦無參與課外活動,只會做功課備課;假日亦只會堆頭苦幹溫習,目標考到優異成績,故中一、中二時壓力特別沉重。

「媽媽好強調我係一個好需要讀書嘅人」

她坦言,學業壓力部份亦源自母親的期望,「媽媽好強調我係一個好需要讀書嘅人,我考得好佢會好自豪。」陪伴訪問的母親聽畢後謂,一直認為女兒是讀書材料,學業上能應付自如,故不認為自己加諸特別大的期望。

但母親理所當然的想法,女兒卻感受到無形的壓力。阿楠憶述,中三時媽媽已一早帶她去中大及港大醫學院開放日參觀,期盼她入讀醫科,但當時她未肯定有能力修讀。她笑稱,「係咪好癲呀?」

阿楠多年受到朋輩排擠,形容校園生活孤單。(示意圖,資料圖片)

被同學排擠 內心鬱結難向父母盡情傾訴

不過,即使學業攀上高位,阿楠直言未有感到快樂,學業或許只是一種慰藉,「學業係我唯一可以證明自己價值嘅地方,冇咗學業我乜都唔係。」她說,自小五起在校內遭受朋輩排擠欺凌,中三下學期,她試過在班房內被同學故意踢腳致倒地,擦損身體,事後需要縫針。她指,同學當時見到傷勢,隨即大聲嘲笑,令她感到驚慌與徬徨。

在校內長期處於被孤立,令她感到十分困擾,內心感到自卑及無助,但內心鬱結卻難以向父母啟齒,欠缺支援。此後,她每晚開始難以入睡,腦內經常角色扮演與同學的對話,「我希望搵一個最完美嘅答案,改善同學嘅關係。」

同學取笑我都叫同我講緊嘢,但最差嘅日子可以一句都冇。
阿楠
阿楠說,康復過程中要經常自勉,總相信黑間中有光,也會終有天見光。(陳百灝攝)

失眠一個月 中三下學期確診早期思覺失調

整整失眠一個月後,阿楠突然有日體力不支暈倒,入院後被轉介至精神科醫生,診斷出有早期思覺失調症,須服藥治療。她坦言,雖然對患病感到驚訝,但接受自己的病情。而服藥後改善幻聽情況,不過令她經常感到疲倦,減低學習動力,成績一落千丈,全級排名跌出一百名以外。

學業不再「標青」,朋輩關係未見改善,這種力不重心的感覺,阿楠說,有時會感到氣結,故高中時每星期會缺課一至兩天,「好想逃避返學,喺屋企休息。」

但在康復路上,她努力鼓勵自己勿放棄,在接受輔導的過程中,學會調節自己對學業的期望,假日放低書本,行山放鬆心情,「依家盡量去應考,盡量去讀,有盡過力就得。」她於過去一年重讀中五,希望給予自己充裕時間學習,以應考明年的中學文憑試。

生命仲有好多地方可以掌握,有問題就諗計仔去解決。
阿楠
截至去年底,醫管局一共確診2700名18歲或以下患有行為及情緒障礙、精神分裂、及抑鬱症。

面對學童壓力爆煲:「生命好多地方可掌握」

下周一開學,阿楠笑言,暑假時學校已頻密安排補課,早已適應開學節奏。她表示,留意到近年學童情緒壓力爆煲,她寄語同路人不要輕言放棄生命,必要時及早就醫,接受治療。康復過程或許漫長,但黑中有光,也會終於見光,「生命仲有好多地方可以掌握,有問題就諗計仔去解決。」

社工:以往精神病講座「難打正旗號」入校園

兩年前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檢討報告中指,有超過9成自殺者生前患有一種或多種精神病,但在本地僅有近兩成的學童自殺者生前被確診,相信部份個案潛藏精神健康問題。

香港神託會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主任梁舜華指,中心早年主力為15歲至20幾歲的年輕人提供精神病診症及輔導服務,近年察覺學童壓力及情緒問題增加,故已降低服務對象年齡層至11歲,希望及早識別及介入治療。

梁姑娘坦言,學童壓力來源包括多方面,例如學業、朋輩及家庭關係問題,中心早在十幾年前希望到校提供有關精神病的教育講座及活動,希望適時為有需要學生提供情緒支援。

不過,她表示,當年接觸的大部份學校均負面標籤精神病的預防工作,對之均拒諸門外,「學校覺得校園一定要係好靚嘅環境,好嘅讀書氣氛,同學係和諧相處。」故中心即使能入校舉辦活動,亦難以「打正旗號」,她笑言:「唔可以講情緒健康,你要包裝成為正向心理,提升正能量等。」

香港神託會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主任梁舜華坦言,以往難以入校提供精神病教育講座,「學校認為校園一定要係好靚嘅環境,好讀書氣氛,同學係和諧相處。」(陳百灝攝)

現時一年可舉辦60次學校講座

直至近3年爆發學童自殺問題,大眾關注學生精神健康支援,才令學校認識及面對問題。她指,現時可順利入校,一年會舉辦約60次學校講座,亦由以往僅收到醫管局轉介的學生精神病患個案,到目前新增社區及學校轉介,形容是一大進步。

新學期開始,梁姑娘提醒,學生須重新應付學業挑戰,升中者要適應新環境,認為學校與家長均須加緊留意學生情緒狀況,若出現情緒波動、學習動機大減、容易感到焦慮等徵兆,宜及早介入,並尋找適切服務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