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菌】微細傷口足夠入侵身體 24小時內毒素或蔓延全身
食肉菌感染個案時有聽聞,惟未必每宗個案均能及時發現病因,最終延誤治療的時機。
有醫生指出,人類若感染食肉菌,毒素有可能在24小時內擴散,患者需在發現病徵如發燒、傷口疼痛程度與傷口大小不成比例時,盡快求醫及確診,患者或有需要切除傷口或傷肢保命,一旦錯過了治療時機,食肉菌有機會引致敗血病或多重器官衰竭,情況很難逆轉。
食肉菌感染即壞死性筋膜炎,可由多於一種細菌引致,其中甲類鏈球菌感染是最常見的原因,細菌一般通過皮膚上的傷口進入體內。衞生防護中心網頁顯示,患者的病徵包括肢體疼痛、發熱或發冷、疲倦、嘔吐等,受感染的皮膚會發熱、紅腫,患處可能有潰瘍、水泡或黑點。
食肉菌感染可由多種細菌引起
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可由多於一種細菌引致,包括甲類鏈球菌、創傷弧菌、雷伯氏桿菌屬、梭菌屬、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和嗜水氣單胞菌。
由2013年至今,本港共錄得82宗由創傷弧菌引起的食肉菌感染個案,其中20人死亡,死亡率約24%,每年平均有十多宗個案。
陳女士的44歲丈夫2016年入住仁濟醫院前,手指及腹部分別有傷口,入院4小時內離世,驗屍報告證實該兩處傷口分別驗出金黃葡萄球菌及甲類鏈球菌。
陳女士透露,丈夫入院前一天開始發燒,翌日手指傷口發黑,惟多次要求護士清創傷口均未獲處理,她質疑醫護人員未有及時處理丈夫的傷口,未有提供適當治療,令丈夫失救致死。
醫生:染惡菌後24小時毒素可擴散 翌日才求醫死亡率會增加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指,患者在入院後短時間內離世,送院時其中一處傷口發黑,顯示細菌在病人體內已發酵了一段時間,有機會已蔓延至全身,若在感染的後期再做傷口處理可謂「一啲用都無、無彎轉」。一般而言,醫護人員會跟病人家屬解釋並商討病人情況。此外,病人被驗出有兩種食肉細菌,死亡風險亦有所增加。
孔繁毅續解釋,人體感染食肉菌後,細菌毒素可於24小時內在體內極速擴散,要保住性命,求診速度尤其重要。他提到,食肉菌感染的特徵是,傷口或許很小,但帶來的疼痛與傷口大小會不成正比,病人亦會發高燒,若發現這些病徵應盡快於幾個小時內求醫。
要確診感染食肉菌,孔繁毅稱需抽血及種菌測試,亦有可能要由骨科醫生抽組織化驗,以及安排病人做磁力共振檢查,確診後視乎情況,盡快切除傷口或傷肢保命,而且必須送病人入住深切治療部留醫,以免演變成敗血病,或者多重器官衰竭,最終不治。
學者:傷口倘發黑 相信「見唔到嘅嘢有更多」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副教授高一村表示,以往個案顯示,不少患者都是在有傷口時接觸過海產或海水,令細菌隨傷口入侵,而鐵及其他金屬等物料亦有需要注意,因為較「污糟」的地方存在較多細菌。
高一村續指,有些傷口例如被魚鈎鈎到的傷口,表面面積雖然很小,但有一定深度,即使為傷口消毒都只能消除表層細菌,他坦言若見到傷口發黑,相信「見唔到嘅嘢有更多」,患者一有懷疑應立即求醫。